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國國產航母自主創新,任務既多又險

(2018-04-24 23:21:12) 下一個

      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海洋·海權·海軍!”23日是人民海軍第六十九個生日,各地呈現出熱愛海軍,認識海洋,關注海權的高潮,我軍現役唯一航母“遼寧”號成為海軍宣傳照裏最亮眼的“明星”。似乎是巧合,據環球網等主流媒體介紹,就在海軍節的上午,有照片顯示“遼寧”號的姊妹艦、中國首艘完全國產航母在多艘拖船的配合下緩緩離開靠泊近一年的大連某舾裝碼頭。此前,遼寧海事局發布周邊海域航行警告,更激起民眾對新航母將在海軍節當天試航的展望。直到23日夜,仍未傳出航母正式試航的報道。但無論如何,這條全民期待的“海上蛟龍”離出發的日子為時不遠了。

      任務既“多”又“險”

      正如產品出廠前要性能檢測並獲合格證,作為現代工業社會最高傑作,航母也不例外。航母是海軍艦隊裝備體係中最複雜、最昂貴的一環,造價高,建造周期長,服役期限可達50年,戰略意義重大。因此,需要通過嚴格檢驗,海試就是航母交付軍方前的最後一道環節。

      大體而言,各國航母基本試驗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要在造船廠的舾裝碼頭完成係泊試驗,即對每個機械設備逐一調試,以獲得係泊試驗證書,係泊試驗有千餘項;第二步是工廠試航,要求航母開到海上,在動態運行中對每個機械設備進行自主檢查試驗,試驗項目也超千項;第三步是國家試驗,艦上所有設備都要求成係統,按照實際用途檢查驗收,如對空中目標實彈射擊,航母艦載雷達就會像正常作戰一樣向防空係統發出目標參數,再發出射擊指令,檢測項目數百項。上述試驗都以返廠檢修告一段落,也就是對機械試驗後的勘驗和檢查,按照軍代表的要求對機械開蓋檢查,一些敏感設備還被要求完全拆解檢查,以確定一切性能正常。

      從科學組織的角度看,國產航母總體上也不外乎上述流程。參考2011年開始的“遼寧”號海試活動,第一步集中在測試艦內主動力裝置,確認“航母心髒”的穩定性。中國現有航母采用常規動力,開行時,鍋爐每小時須產生天量的高壓蒸汽,如何確認蒸汽發生器的可靠性?管壁能否承受幾百攝氏度高溫下的超大壓強?航母在全速航行下能否保持幾天幾夜不出狀況?這些都直接決定著航母未來的命運。更嚴苛的是,鍋爐的正常運轉,還與極其複雜的維護程序息息相關,日常維護工作量很大,而上述環節隻要一項出現問題,海試就麵臨“推倒重來”。

      新航母新在哪裏

      關於新航母,很多人為“首艘國產航母”的定義而糾結,之前服役的“遼寧”號為何沒有這個頭銜?因為“遼寧”號的基礎為蘇聯棄建的1143.5型航母“瓦良格”號,但原船實為沒有動力、沒有船舵、無法操縱的空殼,既沒有自航能力,也沒有武器電子係統,連艙內電纜都拆除了。中國船舶及國防工業部門從這個起點開始,展開曆時數年的續建,完全靠國內解決了諸如動力、雷達、戰鬥管理、艦載武器等關鍵係統,實現了“以我為主,航母重生”的奇跡,續建成功的“遼寧”號實際與當年的“瓦良格”號沒有多少關係了。

      續建“遼寧”號,讓中國積累了珍貴的航母設計規範和建造工藝,尤其是打通航母生產全鏈條,但它畢竟沿襲了“瓦良格”號已有的艦體和艦橋結構,不可能在總體結構上做過度改動,因此許多更新更好的技術設備沒能集成進去。無論從成本效益還是技術進步的角度看,首艘完全國產航母承擔了“走完最後一公裏”的重大使命,把從零開始的航母建造之路走完。俄羅斯地緣政治研究院第一副院長、導彈炮兵科學院通訊院士康斯坦丁·西夫科夫曾在《軍工信使》上撰文稱,中國航母更多側重艦艇編隊的海上防空,這意味著在噸位、尺寸、艦載機起飛重量、甲板作業方式、機庫內作業方式、維修區安排、生活區安排、指揮區安排等方麵都必須從自身需求出發,也預示著中國航母海試隻能“摸著石頭過河”。

      事實上,中國新航母從外觀上就能看出“自主創新”的味道。該艦沒有俄式風格的重型反艦和艦空導彈,騰出更多艦內空間裝載艦載機,而且諸如相控陣雷達等先進電子產品“占領”上層建築艦島的“製高點”。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中心戰”時代,航母注定是海軍裝備無線電設備最多的水麵艦,光通信天線就有幾十部,所有天線加起來超過百部,這還不算未來改進時追加的設備。無線電設備器材的布置擺放有一定之規,確保偵察探測、通信中繼等方麵的電磁兼容性,不過有時候需要擺放無線電器材的地方,會影響航母艦體的結構強度,這就對艦艇總體結構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但可以確信的是,中國人有能力走出屬於自己的“航母之路”。

      是“圖騰”更是“威懾”

      綜合來看,航母之所以成為中國民眾心目中的“海軍圖騰”,很大程度上也源於海洋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海洋意識日益深入人心。中國是個陸海兼具的國家,隔黃海、東海、南海與八個國家相鄰或相望,除渤海這個內陸海域外,其他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主權爭議。與此同時,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作為全球海運網絡中心,在亞洲地區北美航線停靠港中,近半數是中國港口,而在歐洲航線中也是中國停靠港最多,而海上集裝箱吞吐量居前十位的全球港口中,又是中國港口占據最多席位。這意味著無論國家安全,還是發展利益,中國與海洋已然密不可分,海軍也必然在維護中國國家安全的體係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海軍強則國家強。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國民經濟很大程度上已是外向型經濟,原油、原料大部分靠進口,製成品大部分要出口,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來保衛絕對不行。曾參與人民海軍首次環球航行的原北海艦隊副參謀長郝延兵曾回憶,“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海軍,它既需要有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又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當年,他參加上海建造的052型驅逐艦“哈爾濱”號在錦西的海試,曾邀請某師領導參觀,師政委轉了一圈,連聲說好,然後他突然問該艦造價多少?郝延兵告訴他十幾億元,人家感慨地說:“這些錢夠我們一個陸軍甲種師(齊裝滿員)十年的花銷了!”“你可能要問了,花這麽多錢值嗎?我說值!”

      2015年,《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發表,明確海軍將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構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戰力量體係,提高戰略威懾與反擊、海上機動作戰、海上聯合作戰、綜合防禦作戰和綜合保障能力。新戰略意味著,中國海軍走向遠海將成為常態,與之相應的執行遠海多樣化任務的能力也將得到著力提升。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海軍列裝大批新型艦艇,它們普遍具有優異的遠海航行能力,同時基於體係化作戰要求,著重提高導彈化、遠程化、信息化程度。如今,“遼寧”號航母編隊業已完成多次跨“島鏈”遠海航行訓練,遠赴亞丁灣的護航編隊已為超過6000艘商船提供保護,而和平方舟醫院船為需要醫療服務的國家提供服務。中國越來越多地依靠自己的軍艦執行現實世界中的任務,從打擊海盜到中國公民的撤離任務都有。

      作為老水兵,郝延兵體會到太多海軍成長與國家發展的密切聯係。在他看來,網上某些人動不動就講中國要航母幹什麽用?解決台灣問題用得著航母嗎?南海用得著航母嗎?這說得沒錯。但航母是大國的象征,是一種真正的威懾!某些武器不是非得要真正使用才去研製它。“上世紀50-60年代,中國勒緊褲腰帶搞出了兩彈一星,原子彈用過嗎?沒有!但如果你沒有,那就不能算有影響的大國。有了,擱在那兒,不用也是威懾。你能想象出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如果沒有核武器、洲際導彈,會是個什麽樣子嗎?更何況航母是常規武器,是要在未來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中真正發揮巨大作用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