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華盛頓3月8日電(記者 餘東暉)“大家好,我是吳華揚,我是美國人。”美國華裔精英組織百人會的會長吳華揚7日參加布魯金斯學會的研討會,突然以一句中文的自我介紹開場,讓全場聽眾一愣。隨即他用純正的英語說:“I'm not a spy.”(我不是間諜)全場聽眾笑了。
近期接連有旅美華裔學者因為與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合作而被捕;美國聯邦調查局長聲稱美國幾乎所有領域都有華人學習工作,可能進行情報收集,需要進行“全社會應對”,這種貼標簽的言論引發亞裔社區反彈。在此背景下,作為帶頭維權的百人會會長,吳華揚這種戲劇性的開場白自然是別具意味。更大的背景在於,以特朗普政府新的國安戰略和國防戰略直接將中國和俄羅斯列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為轉折點,美國會不會終結已經持續40年的對華接觸加防範戰略,轉向直接競爭甚至對抗?這種辯論在美國外交學界持續有日,近期更有沸沸揚揚之勢。
以奧巴馬時代高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拉特納(Ely Ratner)在最新《外交事務》雜誌撰寫題為“中國清算”(The China Reckoning)的文章引發熱議為標誌,斷定過去幾十年美國對華手法失敗,美國需要直接與中國競爭的聲音,在美國學界幾乎呈現一邊倒的態勢。
這篇文章直指“美國七十年如意算盤一再落空,從未能影響中國走向”,美國曆屆政府對華政策都失敗。文章指出,一直以為可以憑藉接觸和威懾來影響中國進程的美國,無論是掄起“大棒”,還是拿出“胡蘿卜”, 都無法影響中國的發展軌跡。兩位作者得出結論:華盛頓正麵臨現代史上最有力和最可怕的競爭者。迎接這種挑戰,華盛頓首先要放棄對中國一廂情願的期待,接受以前對華戰略失敗的事實;其次美國要專注自己以及亞太盟友的發展。
美國頂尖智庫布魯金斯學會7日舉行主題為“美國對華接觸是否終結?”研討會。第一個發表主旨演講的美國國會眾議員、國會美中工作小組主席拉森(Rick Larsen)明確說“不”。他承認,對中國的焦慮在美國普遍存在,國會有議員視中國為“近期的敵人”,更多議員要求對中國采取更加“鷹派的”手法和態度,來準備“不可避免的”衝突。美國對待中國到底是要更鷹派,還是更現實?拉森主張:要更現實。如何做到更現實?拉森引用“美式橄欖球類比”--美國是要做防衛教練,還是做主教練,產生新的進攻與防衛策略?是使用新劇本還是重新啟用更有針對性的老劇本?拉森主張重祭老劇本,即利用美國已有的管用的進攻性工具,未必是進攻中國,而是為了保持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拉森從教育、商業、貿易、投資、軍事等方麵闡述美國應當通過現有的途徑,采取已有的工具,加強自己的優勢。比如美國應當利用現有的金融機製,為新興國家提供融資,而不是一味抵製“一帶一路”;美國必須繼續鼓勵美國學生學習中文的“百萬強計劃”;美國應當重啟與中國的雙邊投資協定談判,而不是直接收緊對中國來美投資的審查;通過多邊演習繼續與解放軍接觸,避免誤判等等。他指出,雖然國會傾向於與中國競爭,但雙方仍有合作空間,應通過擴大合作,尋求盡可能強勁的雙邊關係。他指出,美中關係時高時低,像股市,像過山車,但總體是一點點向上。隻有通過繼續接觸,這個關係才會成長,這需要雙方繼續投入,偶爾還需要“一兩杯白酒”。
在分組討論部分,中國的影響力和美中學術交往成為熱議話題。近期西方機構和媒體熱炒“銳實力”(sharp power),指稱中國、俄羅斯利用各種方式對西方社會進行“滲透、操控”。中國政協發言人王國慶日前指西方的這種炒作是“炮製新詞‘黑’中國”。
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在會上一方麵大談中國正投入巨資,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想影響西方輿論界、學界和公眾對中國的看法,“布魯金斯、卡內基、約翰·霍普金斯、彼得森···都會成為他們的目標” ;另一方麵又認為,中國並沒有像俄羅斯那樣試圖幹預美國的機製和價值觀,包括最近在美備受非議的孔子學院,總體而言是在遵循其中文教學、文化交流的使命,還是良性的(benign)。他一方麵主張要將中國在美擴大影響力的項目“放在聚光燈下”進行密切監督;另一方麵又擔心美國媒體存在著不分青紅皁白,將所有交流項目都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有負麵影響的敘事方式,似有“麥卡錫的潛在含義”(MacCarthy undertone)。
現為加州大學法學教授的吳華揚表示,自己不是間諜,不是發言人,更願意成為“建橋者”。他指出,現在的問題其實不在於美中是否接觸,關鍵在於:按照誰的條件來接觸?他認為,以前多是西方主動,想以接觸來影響中國改變,但過去十年,中國的發展舉世無雙,這使得美國仍將主導美中接觸不再是一個“好的假想”。美國現在麵臨的是一個想為世界提供美國主張和領導性替代品的強大國家,誰來設定接觸的規則和條件,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吳華揚指出,美國現在許多對中國的批評來源於對中國崛起的焦慮。他強調,越多接觸,越多研究,總是越好。美國如果沒能抓住機會研究中國,將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他對現在美國,華人回祖籍國探親、經商、學術交流,都很容易招來懷疑,很容易成為爭議性話題的現象表達擔憂。他認為,美國作為自由多元的國家,既然想與中國交往,想進入中國市場,要做的是考慮如何增加自己的談判力,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此次研討會的組織者、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對中評社記者表示,舉辦此次研討的初衷是,美國對華政策何去何從,應當進行討論,應當有多種聲音,而不是一麵倒的聲音,比如懷疑過去的接觸政策,認為對華接觸失敗等,未來這種辯論還會繼續下去。他說,也許美國會調整政策,但實施什麽樣的政策,應該有全麵、公開、透明的辯論,不能隻聽到一種聲音,比如那種“政治正確”的聲音,或者麥卡錫的聲音,以為美國對華接觸完全不利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