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中評社華盛頓3月26日電(記者 餘東暉)從中共在中國大陸執政開始,美國的對華政策與手法就一直存在路線之爭,從冷戰前期的圍堵遏製,到尼克鬆之後的接觸加防範,美國對華政策相對穩定已有30多年。然而近兩年來,隨著中國加速崛起,美國對華政策重現路線之爭。權威學者呼籲,美國對華政策還是應當融合包容與防範元素,不可偏執一端。
麵對美國國內新一輪對華政策之爭,從2009年到2011年擔任奧巴馬政府第一任白宮東亞事務高級主任的貝德(Jeffrey Bader)最新撰寫的“美國對華政策架構”論文提出這樣的問題:美國對華打交道的方式將是21世紀對美國而言最關鍵的海外挑戰之一。美國應當如何與中國打交道?什麽樣的政策架構才會讓美國的多重利益最大化?
現任“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的貝德分析,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已有更大的實力與能力,其目標包括:將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影響力最大化;建立中國與區域國家的經濟聯係並施加影響;尋求與台灣統一,並實施中國的領土主張,尤其在海上;加強軍力和軍事活動範圍;追求旨在增加與中國互聯的區域經濟政策,同時在現行多邊機製中發揮更大作用;與美國維持積極和有利關係,同時準備可能的戰略敵對。
為實現這些目標,中國已經在采取一些行動,但同時也應注意,中國並沒有做另外一些事情:中國不尋求全盤修改全球秩序;三十多年沒有派兵幹預任何外國衝突;短期和中期內動武尋求與台灣統一的機會很小;沒有進攻任何在南海和東海被別國占有的有爭議島嶼;宣示無意挑戰全球霸主地位,也沒有建立盟友體係以支持其目標。此外中國成為亞洲絕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貿易和投資夥伴;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成為全球重大投資者,包括在美國投資;人民幣很快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中國與全球經貿體係相交織,其利益與現行國際體係密不可分,快速崛起的中國又沒有挑戰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貝德承認,這給美國構想內在、有效的對華政策帶來了獨特的挑戰。他設想了美國應對中國挑戰的三個政策選項:
一是包容,即認為中國在西太平洋影響力上升是不可避免的,美國必須接受。在這個選項的倡導者看來,美國抵製中國的雄心是不會有結果的,隻會增加中國的敵意與雄心。他們認為美國不得不在全球和國內優先之間做出艱難選擇,放棄在西太平洋維持軍事主導地位。
二是遏製、對抗或無拘束的戰略敵對。該選項倡導者認為,中國的雄心就是要主導西太平洋地區及其周邊,目標是將美國驅趕出本地區。他們相信美中利益根本上是無法調和的。他們呼籲美國調動其政治、軍事、經濟工具,防止中國成為區域主導力量,並維持美國的區域主導地位。
三是全球合作,區域決心。這個選項的支持者相信,美中關係不能也不應簡單化成一個單純的敵對關係,但也不應輕視兩國之間在西太平洋非常真切的戰略分歧。
貝德指出,前兩種選項雖然倡議者不少,但都會損害美國的利益。包容會將美國盟友和價值觀置於風險境地;遏製和對抗則要求美國在區域擴大軍事存在卻不能保證更大安全。前兩個選項都過分專注於安全問題,而當今世界應當同樣關注經濟關係,將之作為思考兩國關係合乎邏輯的出發點。第三個選項並非與前兩個選項完全不相容。他說,美國決策者應當認識到,某種程度地包容中國崛起和某種程度的戰略敵對都是必要的。目標必須是發現中道路線,來保衛美國時有衝突的一係列利益。
貝德認為,中國的區域挑戰與全球挑戰似不平衡。在東亞,中國的政策和雄心與美國利益有更多衝突,並威脅到區域均勢,但在全球舞台上,中國的行動和作用較少破壞性,甚至還發揮著穩定的作用。
如何在接受一個建設性的中國在全球發揮更大作用與反對中國在區域采取脅迫手段劃線之間求得平衡?貝德強調,在全球問題上,可行的選項是第三個,即隨著中國自身利益演化中,期待中國中國能在支持全球體係中發揮更大作用,包括網絡安全與創新、保護外商權益,采取外國反腐實踐法的標準,央行之間的協調,漁業協定與保育,保護知識產權等。
在全球舞台上,貝德建議,美國應當采取政治、經濟、安全措施,保護自身利益,包括:在應對區域緊張和不穩方麵發揮領導作用,邀請中國參加解決並尊重中國的利益;支持中國有力的市場化經濟改革,加快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在世貿組織規則下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強力使用世貿組織爭端機製,采取單方麵行動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對從事網絡竊密的公司限入美國市場;歡迎中國在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揮與其經濟力量相對應的作用。
在亞太區域,第三個選項還包括:澄清美國對於盟友的承諾,在全球和區域盟友是美關鍵利益上毫不含糊;強化美國軍力存在來展示維持美國承諾,擴大與美國盟友和安全夥伴聯合軍演和行動的範圍;美中韓合作促使朝鮮去核,並向中國保證朝鮮半島統一不會對中國安全利益有負麵影響;保持美國海軍在南海積極、可見的存在,挑戰與國際法和準則相抵觸的主張;維持在領土主張上的中立,追求與國際法一致的外交努力,鼓勵加快行為準則談判;在亞投行的合適項目上展開合作。
在台灣問題上,貝德建議,台灣政策是基於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美中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美國傳統的一個中國政策,支持兩岸對話、經濟與其他交流,對台安全合作減少脅迫風險。華盛頓要向北京表明,美國在台灣人民有能力免受脅迫方麵的利益不變,不管誰在台灣執政,但與此同時,尊重台灣問題對於北京的特殊敏感性,不把台灣帶入更廣的區域安全安排。
貝德在美國外交學界被視為溫和的“知華派”,去年中,在美國國內要求對華采取更強硬圍堵手法的呼聲高漲時,貝德寫過“改變對華政策——我們是否在自尋敵人?”專文,呼籲美國政府延續由尼克鬆和基辛格40多年前促成的中美兩個大國和平共處的局麵,並強調這是東亞和平繁榮最重要的因素。最新在“布魯金斯學會”官網發表的這篇論文是對去年觀點更加詳盡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