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中評社香港3月8日電/中國正在改變。不隻是那個經濟上不可戰勝的形象正因為痛苦的經濟轉型而顯得脆弱——這在一些人看來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3月2日載文《一個認不出來的中國》,文章說,變化還影響到其他多個方麵,中國正在加快改變專注於內部改革的形象,而是已經意識到它的成功在國內外都具有重要影響,於是開始追求“更新”地區和國際秩序。
長期以來,中共一直堅持在外交上保持低調的原則,遠離任何可能模仿前蘇聯的嚐試。中國想要以此為目的提升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中國不渴求向外輸出任何社會政治模式。經濟一直是也將繼續是中國保持這種國際定位戰略的先鋒。另一方麵,除了堅持鄧小平定下的“韜光養晦、絕不扛旗、絕不當頭”的基本國策外,北京在各個領域都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需要中國對自己的各個海外市場和利益加以充分的保護。從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至今,中國在各個方麵都加倍努力,試圖在五大洲都贏得地位和發揮影響力。在發展經濟和戰略的同時,中國的國防也逐漸強大。
中國應對局勢變化的優先範圍正是靠近它的周邊地區,這些地區兼具了各種重要性,從經濟走廊,到旨在實現地區經濟一體化幷挑戰美國一些計劃的“絲綢之路”,中國在采取積極的睦鄰外交政策。
中國政府在南海興建人工島礁,官方媒體的說法是以自我防禦為目的的設施,加上拒絕接受菲律賓在海牙國際法院提出的國際仲裁要求、在永興島部署導彈設施,以及在涉及“根本利益”問題上不談判等原則,都促使外界感覺到了一個底氣越來越足的中國,這樣的中國主張在地區內獲得戰略上的重要性,結束了一段因喪失領土上的統治權而國力衰退的曆史。
東盟國家、日本、澳大利亞或新西蘭對中國的立場或提出質疑,或持保留意見。越南甚至要求美國在該地區發揮更大影響力,以遏製北京。在不減少必要的謹慎和不破壞必要的等距離原則的前提下,在缺乏可信的集體安全機製的情況下,所有各方都敦促盡快製定平衡方案。
中國提出了曆史和一些其他原因來證明它的這一立場,但是,缺乏耐心可能會害了它。如果不能將中國的這一立場與其新的全球經濟地位,以及其國內問題分開來看待的話,也就無法理解美國以遏製崛起中的中國為明確目的,在該地區締結聯盟和製定地區政策的做法。
(作者 胡利奧•裏奧斯係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