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空軍組織轟-6K等多型飛機飛越宮古海峽赴西太平洋遠海訓練,飛出第一島鏈1000餘公裏;同時出動轟-6K和多型殲擊機、多型預警機在東海防空識別區遠海警巡。
中評社北京3月5日電/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稱,2015年9月3日,9架轟-6K“戰神”遠程轟炸機組成氣勢恢宏的空中梯隊,列陣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這是中國新型轟-6K轟炸機部隊首次公開亮相。此後,轟-6K又多次在西太平洋訓練等活動中執行重要任務,在相關海域飛越國際水道,引起全世界的極大關注。
五大改進使轟-6K實現“脫胎換骨”
轟-6K轟炸機是在轟-6基礎上改進成的新型轟炸機。我國20世紀60年代生產的轟-6轟炸機,推力小、耗油量大、機身彈艙容量小,在未來作戰中存在“腿短、彈少、看不遠、打不準”等問題。近些年來,國產空射型長劍-10巡航導彈不斷完善,轟-6卻不能運載和發射這種導彈。
為了克服這些缺陷,有必要對轟-6進行加掛巡航導彈的改裝。因為這種改裝費用遠小於研製新型轟炸機或者引進國外轟炸機的費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重新研製新型轟炸機,全部更新飛機平台,費用十分高昂。正因如此,就連經濟實力雄厚的美國,也不得不讓其老式的B-52轟炸機服役到2030年以後,到那時該機將達80歲“高齡”!
轟-6K的研製成功,集中體現了我國航空電子、材料技術的最新成果。不僅是近10年來我國航空製造業綜合集成能力的一次大展示,而且為其他老舊航空產品升級改造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過一係列先進技術的應用,與轟-6原來的改進型相比,最新的轟-6k已經實現“脫胎換骨”的轉變。
一是提高了轟炸機的節油性能和航程。轟-6K換裝了低油耗、重量輕的D-30KP-2渦扇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已經成功應用在伊爾-76和運-20大型運輸機上。為適應新的發動機,對進氣道、尾噴等做了針對性重新設計和修形,發動機進氣口明顯增大,使推力增加了30%,耗油量減少20%。
二是提高了空地打擊能力。與轟-6相比,轟-6K的主體承力結構沒有大改,但機翼下增加了外掛點,可掛載6枚長劍-10巡航導彈或KD88空地導彈,最大載彈量可達15噸,有效提高了單機和單次火力攻擊密度。為了能夠攜帶重達數噸、體積龐大的鑽地彈,轟-6K將內部彈倉改為由大型可拆卸油箱組成的燃油艙,使之能夠在鑽地彈與油箱間進行選擇,既具備鑽地打擊能力,又能滿足執行其他任務的需要。
三是采用了最新電子設備。對飛機的前機身進行了重新設計,使之變窄,變短。機頭換上全封閉的流線形整流罩,加裝了新型火控雷達和搜索雷達。取消了機頭透明領航員艙和頜下雷達,改裝為雷達設備艙,安裝了新型前視紅外探測裝置和光學瞄準設備,加裝了GPS 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和標準數據鏈係統。為保證突防安全,轟-6上的機炮炮塔全部取消,尾部的無線電操作員艙也被取消,改為電子艙,換裝成新型主動被動大功率電子幹擾設備。
四是提高了駕駛的適用性。轟-6K載員4人,共兩排,每排兩人,統一安排在機頭。分別為駕駛、副駕駛、電子戰/通信官和領航/轟炸官,全部前向乘坐,幷安裝了獨立彈射座椅。進入座艙由前起落架改為由前機身左方開門進出。
飛機還換裝了包括電子飛行、慣導、外掛管理在內的綜合航電係統和玻璃化座艙,安裝了6個彩色數字式多功能顯示器,使操作大為簡化。同時,還用電傳操縱係統取代了原有的“硬式”助力操縱係統,不僅大幅減輕了飛行員的負擔、提高了飛行品質,而且可節省很大的結構重量。
六大作用使轟-6K成為中國空軍進攻作戰的核心力量
作為我國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研發成功之前的應急空中打擊平台,轟-6K是中國現代化戰略空軍的標誌性裝備,在未來立體戰爭中擔負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它不僅是中國空軍進攻作戰的核心力量,也是可靠的戰略威懾力量。雖然航程和載彈量與美俄先進的戰略轟炸機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轟-6K能夠執行中、遠程轟炸等戰略任務,具備戰略轟炸機的典型特點。因此,許多人將轟-6K稱為中國的戰略轟炸機,幷將其譽為我國“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它能夠增強我軍空中戰術打擊能力。轟-6K既是發射巡航導彈的良好載體,又可掛載空地導彈,還能攜帶20枚500公斤級衛星或激光製導炸彈。它既能以巡航導彈或空地導彈打擊地麵目標,又可實施近距離轟炸。還可在空中未發射武器前隨時根據命令改變攻擊目標,具有很強的精確性和靈活性,可大大增強我軍空地精確戰術打擊能力。
第二,它能夠順利實施迂回打擊。對於背對攻擊方向、且有極為堅固山石保護的洞庫類目標,如果沒有迂回到目標正前方、能夠準確命中洞庫大門的高精度打擊武器,是很難對其進行有效打擊的。作為空軍的“巡航導彈發射機”,轟-6K可以遠程奔襲,繞過堅固山體,迂回到洞庫大門正前方,從敵防區外對這類目標實施有效打擊。
第三,能夠對第二島鏈以西目標實施精確打擊。轟-6K的作戰半徑可達3500公裏,長劍-10巡航導彈的射程1000多公裏,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轟-6K攜帶長劍-10巡航導彈後,其火力覆蓋範圍可達5000公裏,將使人民空軍具備對“第二島鏈”以西廣大區域進行打擊的能力。
第四,它能夠提高我軍縱深打擊能力。轟-6K具備遠距離奔襲、大區域巡邏、防區外打擊能力。這意味著,轟-6K可以高空巡航的方式飛向目標,在距目標數百公裏甚至上千公裏處發射巡航導彈後,按原路返航。此外,轟-6K可攜帶多種炸彈和導彈,能夠對敵海上和陸地重要戰略、軍事、經濟中心進行精確打擊。其作戰模式選擇多、完成任務種類多、打擊目標類型多,是不可小覷的遠程戰略打擊力量,也是高懸在敵對勢力頭頂的“霹靂神劍”。
第五,它能夠有效支援其他軍兵種作戰。一個轟炸機團一次出動可以摧毀多個戰役目標,這不僅可對敵對勢力形成巨大的戰略震懾,還能為後續攻擊機群打開空襲通道。因此,轟-6K在未來戰爭中能夠起到開路先鋒的作用,成為“首戰用我”的“鐵拳”。
轟-6K還可以與其他軍兵種的發射平台一起,同時發射巡航導彈,或者在獲得製空權後,對敵實施大麵積地毯式臨空轟炸,形成連續、嚴密的火力打擊體係,對敵進行集中、多批次火力攻擊,有效摧毀敵集中的目標群,降低敵作戰效能。
第六,它能夠提高空中力量的生存和威懾能力。轟-6K航程遠、載彈量大,可長時間滯留在空中,防止對方的突然攻擊,從而提高我空中力量的生存能力。該轟炸機還是空基威懾的主力平台,可以迅速抵達邊境地區或其他作戰區附近進行威懾性飛行,形成防區外打擊態勢,震懾敵人,動搖其抵抗意誌,迫使對方放棄侵略意圖,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當然,由於轟-6K是亞音速轟炸機,飛機平台本身的突防能力較弱,隻適合作為導彈平台在防區外實施打擊,或者在擁有絕對製空權的情況下實施臨空轟炸,還必須有大量戰鬥機護航。否則,其自身安全將受到極大威脅。
我國發展新一代轟炸機必須綜合考慮三大因素
作為大國重器,美國和俄羅斯一直十分重視戰略轟炸機的研製和發展。近年來,美俄分別提出了本國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能力指標和特點。美國重點發展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是“係統家族”遠程打擊轟炸機(LRS-B),俄羅斯則正在發展“遠程航空兵未來航空綜合體”(PAK-DA)戰略轟炸機。這些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具備較強的快速響應能力。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將具備短時間內完成重大作戰任務的快速作戰響應能力。能夠在戰爭打響的第一時間或戰前數小時從各種不同類型的機場起飛,甚至可以從公路、土跑道和短跑道上起飛,快速到達作戰地域。
其次是更高的高空飛行能力。新一代戰略轟炸機飛行高度可達18公裏左右,這將超過目前大多數戰鬥機的升限。此高度以上的天空背景為黑色,將降低飛機被發現和遭受攻擊的風險;飛行高度的增加還會減小飛機整體的雷達反射麵,提升其生存能力。
再次是良好的隱身能力。隱身技術是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必不可少的技術選項。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將廣泛采用隱身技術,通過減弱飛機的電磁、紅外特征,降低雷達反射麵積,以高隱身避免或者延遲被對方發現,從而在複雜環境下突破敵人先進的防空體係,實現戰術上的突然性。與此同時,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將攜帶更先進的雷達、導航、通信、電子對抗係統和偵察監視係統等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具有很強的抗電磁幹擾和高危環境下生存能力。
最後,是具有核常兼備的打擊能力。內埋和外掛核武器是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題中之義,但核彈在很多情況下隻能作為一種威懾性武器,很難投入實戰使用,戰略轟炸機更多的是遂行常規遠程精確打擊任務。所以,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將重點強調掛載常規武器,能在各種戰場和氣候條件下實施全天候作戰。
除此之外,美軍明確表示,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有無人駕駛的可能。
新一代轟炸機不僅是重要的遠程打擊兵器,還是“三位一體”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戰爭命運的“大殺器”,是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所以,發展新一代轟炸機必然成為各軍事強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之一。就我國而言,發展新一代轟炸機,既是軍事問題,又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絕不能盲目跟風,必須綜合考慮幷統籌協調以下三大因素:
一是未來軍事鬥爭是否需要。要根據國家自身的戰略需求、未來可能的作戰環境、作戰方式,以及與現有作戰體係的融合,充分論證新一代轟炸機在我軍作戰體係中的作用。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未來軍事鬥爭的需要,維護國家領空安全。
二是經濟能力是否可以承受。發展戰略轟炸機耗資巨大,是一件燒錢的事,費用不斷上漲是武器裝備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為此,必須根據國家財力,從全壽命費用角度考慮清楚經濟可承受性,以及效費比等因素,確定我國新一代轟炸機的性能特點和指標體係。
三是科研和生產技術水平的具體情況。必須充分考慮現有工業基礎與科研技術能力,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途徑。要重點突出新一代轟炸機強大的突防能力和對地精確打擊能力。鑒於隱身性能是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重要標誌,我國研發新一代轟炸機也必須具有隱身功能。但隱身轟炸機涉及的技術門類多,複雜而高端,必須下大力氣克服大量的技術難關。同時,在研製電子對抗設備、精確打擊武器、自身防護武器、維修設備等配套裝備時,也必須根據我國科技水平提出切實可行的指標。
(作者:張禮軍、李偉,單位:後勤學院,國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