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沈金浩:“不統不獨不武”不智在哪兒?

(2016-02-11 22:26:17) 下一個

      中評社香港2月12日電(作者 沈金浩)馬英九2008年上台後,在兩岸關係上提出了“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原則。六年多來,他也確實一直在這三不原則下處理兩岸關係。除了推動三通、直航、陸客陸生赴台等等互惠而惠台更多的兩岸交流外,他基本上沒有做什麽看上去有促統的主觀意圖的事情,尤其是輿論引導上,可以說是沒有絲毫作為。以至於盡管大陸在兩岸關係上費盡心思,對台灣民眾卻收效甚微,隨著對大陸有感情的老人的逐漸離世與無感情的年輕人的逐漸增加,願獨者的比例仍在上升。

      然而為馬英九計,“三不”原則其實對他是不利的。

      首先,“三不”是幾頭都不討好,明確說“不統”,不僅大陸領導不喜歡,大陸大多數民眾也會憤怒;不獨,台獨不高興;不武,這不是你說了算的,以台灣這點軍事實力,當然不會主動用武。

      馬英九至所以提出這“三不”,當然也是價值判斷、利益考量、感情體驗多方麵合成的結果。他生在香港,長在台灣,留學美國,從社會製度選擇方麵講,其價值標準上不接受大陸的那一種,也可能在情理之中。而從利益考量角度說,三不似乎是台灣民眾觀點的最大公約數,最有利於維持執政地位。而在感情方麵,國民黨二代對大陸其實已剩一點兒理論上的鄉愁而已,並沒有多少真切的感情。象龍應台那樣,舅舅被大陸在階級鬥爭運動中鬥死的,理論上的鄉愁中,還包含著實際上的痛與恨。

      然而,要做政治人物,特別是領袖,即使不考慮自己政黨的利益,總也還得考慮一下為曆史、為民族留下點什麽。從這個角度講,籠統的“三不”是留不下什麽來的,它隻會讓自己成為某種大趨勢中的一個過渡人物。因為他采取的是不做什麽的立場。從大趨勢講,由於中華民族有愛好大一統的傳統,現實形勢也迫使大陸一定要求得統一,否則海疆難安,民族複興會遭遇瓶頸製約。以大陸的目標、努力、力量,統一相信必能成功。如此,“三不”就成了中華民族發展洪流中的一股阻力,從曆史定位看,從民族複興的大利益看,堅守“三不”是負麵意義確切而正麵意義難說的。

      也許,馬英九會說,台灣的主流民意不希望統,我追求統會失民意,進而失選票。就當下情勢論,此話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當馬英九進入第二任期後,並無選票之憂,而且,即使明講“不統”,你的支持率也曾跌到“九趴”,說了統,還會跌得更低嗎?你不敢明目張膽地引導統一,至少可以做一些事,比如安排某些機構、個人,借助媒體宣傳統一是一個值得終極追求的目標。須知無論古今中外,民意是可以引導的。如果馬英九或國民黨在這方麵有所作為,大陸高層自然心知肚明。而若能得到大陸當局和民眾的支持,兩黨互動得好,則國民黨的選舉資源必會增加,國民黨在在台灣長期執政的概率也一定能提高。

      也許馬英九或支持“不統”的人會說,這違背自己的價值觀。其實這也不是問題,你可以把統一的條件與價值觀確立結合起來。放下“三不”,轉而開一個統一的條件表。這樣有利於維護一中原則,與“中華民國憲法”口徑一致,也使民眾能多少對“一個中國”更當一回事一點。否則,明確講“不統”,既貶低了大陸,又解構了“一國”的尊嚴感。與“憲法”精神又不一致,政黨利益無所得,在民族曆史中的定位負多於正,這是智者所為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