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2025 (9)
CSIS副總裁、前白宮國安會東亞事務高級主任格林接受中評社專訪談其中國觀 中評社記者 餘東暉攝
中評社華盛頓12月30日電(記者 餘東暉)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副總裁邁克·格林(Michael Green)30年前即留學日本,並給自民黨眾議員椎名素夫當助手兩年,這對格林形成關於美日關係的觀念和立場影響深遠,他也由此結識了阿米蒂奇等“親日派”前輩。後來在政界和外交學界,在美日中三角關係中,格林一直主張以加強美日同盟關係為優先,在此基礎上建立穩定可預見的美中關係。
格林最近在他CSIS的辦公室接受了中評社記者的獨家專訪。說起美國外交學者的對華態度,格林對中評社說,如果與主張美國的亞洲政策應以美中關係為中心的人相比,他稱自己是說真話的“右派”,或許會被認為是“鷹派”;但與那些主張遏製中國的人相比,他自認還算“鴿派”。
盟友優先 對華合作
在CSIS副總裁任上,格林主持了多個關於美國亞太戰略報告的撰寫。2012年受五角大樓委托,格林主持完成了《美軍亞太姿態戰略》評估報告,提交給五角大樓和美國國會,眾議院武裝委員會專門為此舉辦聽證會。這個報告明確指出,美軍亞太軍事姿態的目標是“塑造和平安全環境,同時維持威懾力,以消除盟友和夥伴疑慮,勸阻可能的對手”,在這個過程中,“美國與亞太盟友和夥伴麵臨的地緣戰略不確定性的中心是,中國不斷增長的國力和影響力未來如何影響地區秩序與穩定”。報告指出,美國的亞太前置戰略不是為了遏製中國,或者在亞太製造兩極,相反美國要尋求與中國擴大雙邊合作的方式,“同時勸阻北京不要以為亞太地區會自然落入以中國為中心的軌道,或者以為中國的軍事和經濟增長會使它有脅迫鄰國的新選擇”。
這份報告在亞洲引來不同反應,格林收到一個來自日本軍方官員的電子郵件,稱此報告對中國不夠強硬,同時又收到澳大利亞一位軍事情報界朋友的電子郵件,稱報告對中國太強硬,可能會讓中國覺得美國要與它為敵。由此格林也給中國人帶來是否對華“鷹派”的疑慮?
當中評社記者問他是否自認為是對華“鷹派”專家之一時,格林回應:也許,但要看你怎麽看待“鷹派”。
格林說,美國對亞洲戰略研究學界有兩撥人馬。一撥認為,中國曾是亞洲文明曆史和亞洲秩序的中心,美國應當建立圍繞美中關係為中心的亞洲戰略;另一撥認為,美國是海洋大國,最重要的優先戰略是保證太平洋安全。美國的盟友日本、澳大利亞也是海洋大國,因此應當以盟友關係為美國亞洲戰略的中心。格林自認為是後一撥人馬中的一員。他說:“我的看法與阿米蒂奇相似,認為美國應當以海洋戰略為中心,專注於盟友關係。我不屬於像保爾森那樣認為美中關係最重要的傳統學派。盡管如此,我讚同美中關係必須穩定、可預見。”
自認右派 非真鷹派
格林認為,美中關係最好的時期是裏根和小布什總統執政時,而恰恰在那個時候,他們都明確地說日本是美國亞洲戰略的中心,美中關係反倒穩定了。他稱,當有人說要美國的亞洲戰略要以中國為中心時,北京的期待值被抬高,最後做不到又感覺失望。
格林引用毛澤東會見尼克鬆時說的話“我喜歡右派”,因為右派比較容易理解。格林認為自己就是這種把話挑明了說的右派。他認為要建立有成效、穩定的美中關係,美國必須表明,美國的亞洲戰略由基於共同價值觀和戰略利益的盟友關係開始,確保盟友相信自己不會被背叛,然後一步步地建立與中國的合作與信任。這樣的基礎才是穩固和現實的,而所謂的“兩國共治”(G2)是不現實的,不是美國外交政策和利益的基礎。
因此,格林認為自己與主張美國海洋利益和海上實力的海軍戰略家馬漢(Alfred Mahan)屬於同一學派,裏根和小布什總統的主張也類似。他說,主張美國亞洲戰略應以中國為中心,不應當有軍事對衝戰略的人,或許會認為他是“鷹派”,但他不確信自己是“鷹派”。美國有真正的“鷹派”,他們視中國為敵人,認為美中是零和對抗。“我不認為那是聰明的,我們的盟友並不願意這樣,澳大利亞不願意,日本也不願意”,“相比於那些真正的鷹派,我對遏製中國沒興趣,我對與中國合作有興趣,但合作必須基於對地緣戰略利益和共同價值觀何在的清楚理解”。格林強調。
“從某種程度說,我比鷹派更現實。”格林最後笑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