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殲10可掛載多型導彈,掛彈僅需數分鍾(組圖)

(2015-12-30 21:18:04) 下一個


利劍即將上弦。

      中評社北京12月31日電/金秋時節,大漠深處硝煙彌漫。數架戰機由江南某機場起飛,遠程機動數千公裏後,對陌生地域的“敵”地空導彈和雷達陣地發起攻擊……任務圓滿完成,飛行員帶著大戰告捷後的輕鬆走下飛機,緊握機務官兵的手連聲說道:“感謝你們,保障了優質飛機!”

      中國空軍網報道,戰鬥勝利體現在空中,保障在地麵。為飛行實施高質量機務保障的就是南空航空兵某團機務大隊官兵。一直以來,他們秉承“極端負責、精心維修”的維護作風,按照“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不斷提升機務保障能力。

      戰鬥力水平高低取決於戰鬥要素中的最短板。隻有攻堅克難、補齊短板,才能挖掘出新型武器裝備的最大作戰效能——技術創新,破除瓶頸增效益

      9月初,大隊所在團隊赴某地參加空軍組織的比武競賽,機務指揮員利用自主開發的機務保障信息化係統,按照任務類型、機動方向、出動規模等內容輸入相關信息,輕點鼠標,敲擊鍵盤,係統自動擬製出機務伴隨保障方案。

      機務保障更是實現了優質高效。過去,說起機務保障中裝掛導彈,就讓一線保障人員沒有了底氣:官兵們忙得馬不停蹄、汗流浹背,時間卻在無聲無息中匆匆流逝。“掛彈起飛準備時間這麽長,戰爭一旦打響,戰機如何快速升空作戰?”

      保障的差距在哪?戰鬥力提升的“瓶頸”如何突破?反問過後是反思:保障手段如此落後,再先進的戰機,也無法在未來戰場發揮其作用。“補齊短板就從提升裝掛導彈的速度入手!”機務大隊迅速成立攻關小組,向官兵征集“金點子”,圖紙設計、研究論證、優中選優,經過全大隊共同努力,一款可裝掛不同型號×導彈,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攜帶、操作便捷的新型裝掛工具麵世。

      如今,在飛行保障現場,滿載各種型號導彈的運輸車一抵達,機務人員就以最快速度把導彈用自製裝掛工具裝好,推到飛機導彈掛架下,對準掛點,輕輕一推,順利完成導彈裝掛任務,僅僅花費幾分鍾時間。

      時間是戰爭製勝的重要因素。自製裝掛導彈工具縮短了不少再次出動準備時間。他們並沒就此打住,而是不停挖掘:掛彈時間是否還有壓縮空間?效率還能否提高?經過不斷嚐試,他們改變過去隻有軍械一個專業負責掛彈為軍械專業統籌,整個機組所有專業齊動手的“全員掛彈”,又一次刷新了掛彈最短時間。緊接著“綜合通電師”對新裝備的通電檢查項目進行係統整合,避免了專業上的輪流和交叉作業,為戰機再次出動贏得寶貴的幾分鍾時間。

      演習演練是未來戰爭的預實踐。隻有經受“戰火”的洗禮、戰場的摔打,才能確保“鐵拳”迅即能戰、戰之必勝——任務磨礪,錘煉打贏真功夫

      今年6月,一場由空軍組織的突防突擊競賽性考核在某地打響。考核前一天,一架戰機在地麵試車過程中,左發動機出現降轉信號。

      “大戰”一觸即發,戰機卻出現故障,該如何應對?有人建議,實在不行就動用備份機。“考核就是打仗,戰時哪來備份機可替換?”帶隊領導當場予以回絕。

      為了保證這架飛機按時參考,任務分隊官兵連夜查技術資料、分析電路圖冊、檢測各種數據,終於排除了故障。翌日10時許,比武正式開始,戰機一次啟動成功,突破“敵”層層防線,發射的精確製導導彈直貫靶心。

      前年,部隊赴某機場駐訓。組織海上實彈打靶,機動、搜索、跟蹤,飛行員牢牢鎖定目標。正當飛行員準備按下導彈發射按鈕時,突然,座艙內響起清晰的語音告警,同時,迎角過載信號燈不停閃爍。飛機返場著陸,機務人員迅速查找原因。地麵反覆測試,然而各項數據均顯示正常。再次檢查,各項數據仍然全部正常。飛機升空驗證,語音告警再次出現。

      原因何在?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時任大隊長熊鍇大腦飛速運轉:地麵測試正常,一到空中就出現問題,肯定是傳感器某部位連接不牢固,在空中飛行受氣流氣壓影響,導致傳感器傳出錯誤信息。

      原因找到,故障很快排除,但此事卻一直縈繞在官兵腦海中揮之不去。戰爭中,任何一個攻擊角度的參數提供得不精確,都會影響攻擊效果,貽誤戰機。他們舉一反三,對飛行參數進行精確校正。要確保多出飛機、出優質飛機,就必須窮盡辦法,為此,他們深入開展飛機故障研究,總結維護經驗。針對每一起空中故障,組織骨幹力量,找準故障原因,製訂完善針對性檢查和預防措施;遇有疑難故障和技術難點,隨時召集骨幹人員分析研究,提出解決辦法。他們還針對任務特點,連續監控分析和研究對比,重點對武器控製、火控雷達、電抗等係統進行檢查。近年來,他們圓滿完成多項重大任務,所有戰機每一個架次都一次啟動成功。

      現代戰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較量。隻有具備一支技術精湛、素質全麵、作風過硬的保障隊伍,才能確保戰時萬無一失——人才培塑,聚合能量新跨越

      子夜時分,沉寂的天宇被戰機的轟鳴聲打破,下半夜飛行訓練拉開了序幕。數架戰機完成空中廝殺後,依次著陸。戰機剛一停穩,早已守候在停機坪的機務人員,迅速展開再次出動準備。數分鍾後,戰機再次起飛,呼嘯升空……

      “類似這樣的任務,再次出動準備效率與以往相比提高了近×倍,而保障機組人員卻大幅精簡。戰訓保障能力大幅躍升,得益於大隊技術過硬的人才方陣。”在外場機務保障現場,該大隊大隊長陳桂勇給記者講述起幾年前一次經曆。部隊組織跨晝夜飛行,一架飛機起飛收起落架時,電傳係統頻頻出現告警信號。故障現象出在機械專業,但該專業技術骨幹卻怎麽也找不到故障原因,後經各專業骨幹“同堂會診”,才發現故障原因。

      大隊領導深刻認識到,有了新裝備,不等於就有了高水平的保障能力;官兵學曆水平提高了、知識結構改善了,不代表具備了過硬的保障技能。培養技術精湛、素質全麵、適應新裝備的保障人才迫在眉睫。於是,他們按照“全員普訓、骨幹輪訓、尖子深訓”的滾動式人才培養路子,普及新機理論知識,提升基本維護技能,挑選理論基礎紮實、實際操作能力強的業務骨幹,分期分批脫產輪訓骨幹,深化專業理論學習;成立課題攻關小組,遴選業務尖子破解新機技術難題,組織裝備性能革新挖潛,開展疑難故障預防預測,促進專家型技術人才脫穎而出。

      如今,他們結合“雙學”活動,從“一個故障、一篇文章、一堂授課、一次交流”的故障研究機製,到“兩能”“三通”“四會”“五精”的分層培訓模式;從搭建內外場、空地勤常態化交流平台,到拓寬“走出去”“請進來”軍地互學渠道;從以老帶新、以強帶弱滾動發展的人才培養路子,到“長改師”“師改長”,能上能下的幹部使用機製,激活人才培養的一池春水,為部隊戰鬥力建設築起堅實的支柱。


披著霞光的戰鷹。


為戰鷹加掛導彈。


為戰機補充航炮彈藥。


戰爭不會選擇天氣,必須時刻保持戰機處於良好狀態,做好隨時起飛迎敵準備。圖為機務官兵冒雪檢查飛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