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中評社香港11月26日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區議會競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香港政治團體全麵進入新老更替階段。
由於區議會選區多、議席多,又是以地區性事務為主,香港各政治團體一直以來都將本團體較年輕骨幹成員推薦為區議會候選人,而由較年長的領袖級人物和主要骨幹競逐立法會。所以,區議會候選人和當選者的平均年齡一直以來都低於立法會,二者差距達十歲。即便如此,剛結束的第五屆區議會當選者平均年齡為四十四點四歲,較上一屆的四十六點三歲又年輕了近兩歲。
政團新老更替
一方麵,各重要政治團體紛紛派出更多年輕人參選,另一方麵,在競選中,一些具長期從政資曆的政治人物紛紛敗在年輕人手下。三百八十七名角逐連任(包括委任轉直選)的區議員中,七十三人連任失敗,無論馮檢基、何俊仁、鍾樹根、葛佩帆等雙料議員,還是民建聯郭必錚、民主黨陳樹英等地區老將均下馬。七十五名首度出選的新麵孔勝出,其中三十三人年齡在三十歲以下,分屬於各政治團體。以致於十一月二十三日,民建聯、工聯會以及民主黨、民協等分別總結選舉結果時,不約而同地標榜其新人成功上位,實現了新老更替。
十月十五日,第五屆區議會候選人提名截止日,我在本欄發表《香港政治人才何處來?》,指出:“在即將來臨的二○一五年十一月特區第五屆區議會選舉前幾個月,主要政治團體不同程度實施了領導層新老更替。可以預言,第五屆區議會選舉之後,二○一六年九月第六屆立法會競選之前,主要政治團體領導層將不同程度地再增加新人。於是,一個問題很自然地產生了:二十四年來香港已有政治人物成熟了多少?目前已開始和將接班的政治人物是否稱職?這一個問題換一種表述:香港政治人物新老更替取決於自然規律,香港政治的進步是否與之匹配?”
那篇文章認為香港缺乏具備“港人治港”的政治人才,既缺乏具一般性政治才幹的政治人物,更缺乏全麵準確理解“一國兩製”的政治人物。文章稱:“在這樣的意義上,即將來臨的第五屆區議會競選值得期待。它將是第一次沒有政府委任議席的區議會競選,從此,區議會所有議席向政治團體、政治人士開放,是有誌於政治的香港青年從政的一個起點。在他們中間,看得到香港政治的前景。”
現在,第五屆區議會選舉揭曉了,當選的青年區議員們展示了香港政治怎樣的前景?這既有把反對派老將拉下馬的愛國愛港中堅力量的新秀,也有令愛國愛港老將铩羽的毫無地區工作經驗的“傘兵”。其實,香港兩大對抗政治陣營,香港社會政治兩極化,在政治團體新老更替中得到了複製和沿續。
有人以人民力量、社民連和熱血公民等全軍覆沒來證明反對派激進勢力不得人心。其實,人民力量和社民連在上一屆區議會競選中已是一無所得。他們和熱血公民的失敗,證明以肢體動作和汙穢語言表達激進反對派立場的政治團體,在區議會選舉中沒有市場,卻不能推斷他們在立法會競選中沒有存身之地。
香港反對派激進勢力有兩類,還有一類不是以肢體動作和汙言穢語為手段,而是以所謂“理性”來包裝。如參與非法“占中”的“傘兵”團體,及個人名義參選、以“公民抗命”為幌子的候選人。又如從民主黨分裂出去的新民主同盟則是自詡“務實的本土派”,打著“擁護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旗號,鼓吹“港人優先、守護本土”。
必須重視的是,約五十三名“傘兵”“空降”,當選者達八人。他們沒有在選舉中公然打出“占中”旗號,也未能提出關於民生的切實主張,卻憑藉“占中”影響擊敗具地區工作經驗和成績的建製派人士。新民主同盟派十六人競選,僅一人落選,獲勝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四;議席較上一屆多七席;共奪四萬二千一百四十五票,其中出戰大埔怡富選區的任啟邦奪四千一百四十八票,成全香港“票王”。
進步須隻爭朝夕
因此,可以預言,從第五屆區議會選舉到明年第六屆立法會競選,香港政治基本矛盾將伴隨香港政治團體全麵新老更替而進一步激化。
反對派若幹政治團體將進一步分化或分裂。尤其,民協領袖人物馮檢基麵對是扶持新人出戰下一屆立法會,抑或自己戀棧不退的考驗。如為後者,則民協會分裂。民主黨麵對由何人出戰下一屆立法會“超級區議會”界別的難題;如果選派的新人敗陣,而令反對派在下一屆立法會“超級區議會”界別減少一席,則民主黨內部乃至反對派陣營內部,將會出現要求民主黨領袖負責的聲音。所謂“第三條道路”探索者在區議會競選中顆粒無收,加之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惡化,“溫和泛民主派”人士另起爐灶走“第三條道路”的前景暗淡。這些人士將不得不做抉擇:是重歸反對派陣營,抑或投入愛國愛港陣營,抑或隱退江湖。
愛國愛港陣營新老更替,不僅要表現在人事,而且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水準和組織能力。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更比前浪高,方是進步。誠然,進步需要時間,但須隻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