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評:日本為何對兩岸領導人會麵驚恐萬狀?

(2015-11-22 12:25:41) 下一個

      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的曆史性會麵,在全世界引發了廣泛關注,也普遍受到歡迎。但唯有日本對此是極為恐懼,竭力詆毀其積極意義。

      眼看民進黨就要奪回政權,日本本來極為期待能藉此延緩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勢頭,但兩岸領導人卻突然舉行了66年來的首次領導人會麵,這完全打亂了日本的陣腳,日本對此表現出一種無法掩飾的恐慌。

      作為與海峽兩岸一水之隔的日本,對這一事態的高度關注是不言而喻的。各大報均使出渾身解數報道和評論此事,《讀賣新聞》、《朝日新聞》和《產經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均為此發表社論。但僅從其標題就不難看出各報對這一會麵的根本態度。這幾家報紙社論的題目依次為:走得如此之近有利於地區的穩定嗎?大陸的姿態合適嗎?留下了對“維持現狀”的擔憂、兩岸領導人會麵會帶來共榮嗎?

      安倍首相對這次會麵的正式表態是:“高度關注其走勢。”同樣,官房副長官荻生田光一在會麵當天也含糊其辭地表態:“從1972年恢複邦交正常化以來,日本政府對這一問題的立場是一貫的。”這句話等於什麽也沒說。由於身份關係,他們都隻能模棱兩可,不清楚表明其褒貶取向。而安倍的親信則如此吐露真情:“實際上,(首相)是很擔憂的,有很強烈的危機感,尤其是擔心馬英九為了拉升國民黨的支持率,采取與大陸聯手應對日本的對策。”

      另一位不願披露姓名的官員,則將其完全否定這一會麵的心跡表露無遺。據《產經新聞》報道,在“習馬會”當天,一名“政府高官”如此表態:“兩岸關係絕非那麽簡單,不可能一次會麵就一蹴而就”。《讀賣新聞》中國總局長在該報發表的評論中則如此解讀:“哪怕握手時間再長,兩岸關係也不可能立馬得到改善,事情遠非那麽簡單。”這篇評論的題目就是:“即便握了手,離和解仍相距甚遠。”文章還指責大陸利用這次會麵來牽製“台獨勢力”,是對台灣民意的“露骨幹預”。“馬英九的這一政治遺產,對‘後馬英九時代’的台灣而言,反而可能成為沉重的包袱。”《日本經濟新聞》則在社論中明確表示:馬英九也強調通過會麵達成了“一個中國”的共識,“難免使人感到不協調”。因為在其任期所剩無幾的情況下,明知民進黨根本不接受這一原則,明擺著是要以此來製約其繼任者。“作為民選的領導人,這一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媒體不像政府高官隻能含含糊糊,它們均直言不諱,明確表達對這一曆史性會麵的反感和憂慮。《產經新聞》就直截了當地挑唆兩岸關係,指責大陸方麵在這次會麵中“簡直就像在教訓馬英九。”而該報的評論題目則是“台灣方麵獲得的成果寥寥無幾”。《讀賣新聞》中國總局長在其評論中居然得出這一結論:“毋寧說這次會麵產生了‘新的分裂’。”該報的社論也斷言:“這次會麵未必能為國民黨(大選)加分,也許會適得其反”,“大陸旨在通過這次會麵離間台灣與美國和日本的關係。”該報的一則後續消息還說,大陸通過這次會麵“虎視眈眈的開始安排相關的統一工作。”《日本經濟新聞》的評論也如此危言聳聽:“走得太快也許不無風險。”《朝日新聞》的評論題目則是“同床異夢的握手”。一名曾擔任駐華使館公使的前外交官也在報紙上撰文稱,此舉確實是前所未有的,但卻“乏善可陳,不過是兩岸雙方戰術層麵的舉措,其戰略方針並未改變”。與此同時,日本媒體還大量刊發民進黨的反對和島內極少數示威者的消息,隻能以此•來自我寬慰。

      在日本看來,中國與韓國已在曆史問題上聯手對付日本,因此絕不能讓兩岸在釣魚島問題上再聯起手來。所以日本接下來將高度關注明年1月台灣的選舉。他們最關心的是:今後台灣究竟是選擇美國和日本還是中國大陸?就目前而言,日本很憂慮如兩岸走得太近,會進一步推動中國大陸強勢進軍海洋,而日本不僅與中國在東海存在領土糾紛,而且還竭盡全力在南海問題上攪局。日本媒體居然對本次會麵沒有涉及南海問題深感失望,這就清楚不過地表明了其居心叵測。如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日本很擔心它會失去台灣這枚在對華關係中很有分量的籌碼。

      總而言之,對這次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兩岸領導人會麵,除了台灣島內的民進黨以外,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唯一的向隅而泣者。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無論日本再怎麽貶低這一會麵的曆史意義,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勢頭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讓那些可憐蟲繼續向隅而泣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