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蔡英文玩的是“偷換概念”的把戲

(2015-07-11 20:20:17) 下一個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作者 鄭劍)6月24日,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在應詢評論國民黨2016年大選準候選人洪秀柱的兩岸論述時說,我們不介入台灣選舉。26日,蔡英文特意安排在台東縣與果農田頭座談,借回答果農關於“地方盛傳”若民進黨執政,“中國”將停止台灣外銷問題,正式回應稱,(大陸)不能夠因為政黨的輪替,對台灣的政策就不一樣;如果因為政黨輪替就不一樣,就是介入台灣的選舉。蔡英文的這個回答,看似“蠻有道理”:既然宣布“不介入”,就不能有影響島內選舉的任何舉動,包括不能明示會以不同政策對待不同政治主張的政黨在島內執政。換言之,大陸的對台政策應當不分藍綠,一視同仁;即便2016年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上台,大陸也應延續國民黨執政時代的各項政策措施,配合民進黨鞏固政權。不難看出蔡英文的這個說法,根本就是個歪道理:邏輯上偷換概念,現實中並不可行,牢騷味十足,一廂情願色彩濃厚。從她這個說法裏,我們還可以一窺其詭辯伎倆。

      從邏輯上講,蔡英文的田頭答問玩的是“偷換概念”的把戲。“偷換概念”是歪曲對方言論的邏輯謬誤,把對方言論重新塑造成一個容易推翻的立場,然後再推翻這個立場。蔡英文的答問把大陸是否介入,與大陸對台政策是否會影響選舉結果,這兩個不同概念混為一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極富迷惑性。大陸是否介入台灣選舉與實行什麽樣的對台政策,本非一回事。介入與影響固然有交集,但不是一個概念範疇,介入是主體對客體的主觀作為,影響則是主體對客體牽動關係的客觀反映,有影響未必是介入的結果,介入也不一定產生預期的影響。

      1、大陸對台政策是一個整體,不能用島內選舉的手術刀予以片麵切割。蔡英文“偷換概念”的一個手法是“斷章取義”,把大陸對台政策分割來看,按需剪裁。大陸對台政策概言之就是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基本方針,維護反映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反對旨在分裂國家的“台獨”活動,在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共圓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特別是對民進黨和綠營,大陸方麵始終強調,“我們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以前有過什麽主張,隻要願意參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中國台灣問題》修訂版P65,九州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該政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長期穩定的,並沒有因島內政黨輪替變來變去,隻有全麵地、曆史地、辯證地觀察大陸對台政策,才能得出正確認知。馬英九和國民黨在台上時,兩岸有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大陸對台政策措施的“正麵表列”啟動,兩岸關係順利推進,和平穩定向前發展;陳水扁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台獨”分裂路線,大陸對台政策措施的“負麵表列”隨之啟動,兩岸關係動蕩不安,一度走到戰爭邊緣,將來可能“地動山搖”。換言之,大陸對台政策“對事不對黨”、“對政策不對個人”。而島內部分人士之所以產生大陸對台政策隨島內執政黨變化而變化的錯覺,主要緣於把對台政策割裂開來,片麵地、形而上學地、零碎地看。蔡英文和民進黨則利用了這種錯覺,通過邏輯詭辯伎倆,先營造大陸通過對台政策影響選舉的輿論氛圍,以推翻馬曉光“不介入”的說法,再激發島內選民對大陸“政策介入”的反感。

      2、大陸對台政策對島內選舉的影響是客觀存在,與是否介入選舉無關。蔡英文“偷換概念”的另一個手法是“偷梁換柱”,把大陸對台政策影響直接與介入島內選舉掛鉤,借“不介入”說法把島內選民注意力從大陸對台政策“利多”,轉移到是否介入選舉這個“利空”上。兩岸之間互有影響力,這是地緣、曆史、現實因素決定的,無論對方如何作為,兩岸雙方很難無視對方存在,島內選民投票時不可能不考慮大陸因素。2008年、2012年兩次大選,就是明證。你能設想盼望收成有穩定銷路的台灣農漁民,不關心大陸農產品市場縮放?每年輸入大陸一千五百多億美元、入超過一千億美元工業品的台灣產業工人,不擔心兩岸貨物貿易受阻?每年入出大陸五百多萬人次的台灣各界人士,不在乎大陸簽注辦法調整?島內大大小小旅遊業者,包括小商小販,不敏感來自大陸的客源變化?如果台東那位果農不關注兩岸議題,就不會問蔡英文火龍果、釋迦銷路的問題。

      3、把“不介入”的內涵無限擴大,不僅毫無道理,現實中更不可行。蔡英文“偷換概念”還有一個手法是“以假亂真”,先給選民建立一個虛假的前提,再誤導選民按照民進黨的思維認識相關問題。這個虛假前提,就是大陸對島內不同性質政黨實行不同對台政策就是介入選舉。問題在於,假如有對台政策就是介入島內選舉這個論斷成立的話,那就意味著幾乎世界各國和地區互相之間都在介入對方選舉,因為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願意回避與外界的交流交往、絕對抵製外界的影響衝擊,也無法回避與外界的交流交往、不受外界的影響衝擊,而有交流交往就必有相關政策。即便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也無法抵製各國和地區對其選舉的客觀影響。如果美國要求各國和地區百分之百不影響其選舉,就與要求其不能有對美政策一樣荒唐。進而,我們還可以問問蔡英文和民進黨,敢不敢對美國人提與對大陸同樣的要求?因為按照蔡英文的標準,她本人和民進黨也吃過並正在吃美國不同政黨不同政策的虧,應該讓美國人停止介入台灣選舉。恐怕不敢吧!平心而論,對美國的對台政策,也要整體來看。美國對島內不同政黨的不同態度,也是一套政策的一體兩麵,不是兩個政策,美國人自己也反覆強調一個中國政策未變。

      4、曲解所謂“大陸介入”對島內選舉的作用,勢必混淆視聽。“偷換概念”還可以通過“渾水摸魚”來實現,先把島內選民對大陸對台政策與島內選舉的關係認知搞亂,以刺激選民對所謂“大陸介入”的警惕與反感,最終達到削弱“大陸牌”作用的目的。大陸對台政策與島內選舉結果的關係原本清清楚楚。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民進黨屢次在兩岸問題上走麥城,絕不是“大陸介入”直接造成的,而是其自身政治路線出了問題,島內民眾對其不信任;島內民眾對大陸對台政策敏感,是因為關乎其自身安全與發展,不完全是意識形態上好惡的問題。如果兩岸民眾都秉持意識形態至上觀念,就不會有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民進黨人標榜為民眾爭取人權,但為謀求自身政治目的誤導民眾就是對人民權利的最大漠視!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民進黨人應當實事求是,真正客觀理性地查找是非成敗的肇因。行動是選擇的結果,內因是選擇的根本依據。民進黨上過台、國民黨下過野,決定島內政黨輪替的決定性因素在台灣內部,核心是朝野政黨能否順應時勢。民進黨人不要錯估大勢,要認識到中國大陸的影響力、號召力早已今非昔比。如中國大陸沒有強求各國和地區加入“亞投行”、“一帶一路”,美國高舉“道義”的旗幟阻撓各國捧場,但事與願違,連美國的鐵杆英國都成了“亞投行”57個創始成員國之一。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還可以理出蔡英文此前關於兩岸問題一些提法的詭辯邏輯了。如近期訪美拋出的“我不是來麵試”特別是“維持現狀”等“高論”,同樣使用了“斷章取義”、“偷梁換柱”、“以假亂真”、“渾水摸魚”的手法。把“麵試”的實質替代以“向支持台灣的國際友人傳達堅定的訊息”這一貌似光明正大的幌子;突出“台灣人永遠堅持民主的生活方式,台美共同語言就是民主、民主與民主”,衝淡其說服美國信任其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的真實意圖。美國人並不擔心蔡英文會改變台灣的“民主製度”,但美國人確實很難相信蔡英文和民進黨有能力穩定台海局勢。“維持現狀論”則更荒唐,現狀需要兩岸共同維護,主觀願望與現實可能不是一回事。“維持現狀”的說法不能包打天下,不能替代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混淆這些概念、虛構美好的前景,不但自欺欺人,更涉及政黨和政治人物職業道德!陳水扁當年為爭選票給台灣人民描繪的社會何其美好,但他最終以危機的兩岸、糟糕的政績、貪腐的罪責“交卷”,身敗名裂、黯然下台、鋃鐺入獄。這就是欺世盜位者的下場。

      民進黨和蔡英文的詭辯邏輯,再次暴露了其堅決與大陸為敵的真實心態。2012年敗選以來,蔡英文一直在營造與大陸緩和關係、實現合作的假象,提出兩岸和解合作,主張兩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維持台海和平與兩岸穩定發展,將是民進黨執政後的重要目標”。但麵對大陸不介入台灣選舉的善意表態,蔡英文和民進黨依然從惡意的角度解釋,誤導視聽。這不是偶然的,是民進黨人“逢中必反”慣性思維的產物,是強烈敵對意識作怪的結果,“屁股”指揮了“腦袋”。在民進黨人的思維觀念裏,大陸涉台一言一行,均有“陰謀”、“敵意”,至少對民進黨如此。即便大陸方麵一些與台灣沒有關係的言行,他們也經常滿懷狐疑地“對號入座”,妄稱針對台灣、針對民進黨。進而設置反對的“依據”,予以回應。

      我們不能指望當下的民進黨人會擺脫敵對思維,客觀看待大陸的言行,在民進黨人那裏,理智終究沒有戰勝敵意。隻是不改弦更張的民進黨,根本無法對選民兌現“維持現狀”的承諾。這一點,民進黨人應當是清楚的。為了緩和來自大陸的壓力,長期以來,民進黨人士與大陸各方麵交流時,一致用這麽一套話語體係解釋其“逢中必反”的敵對思維:民進黨隻有與國民黨相區隔,才能在選舉中打敗國民黨;“台獨”是民進黨與國民黨鬥爭的工具,不是目的,民進黨不是真的搞“台獨”;民進黨知道“台獨”不可行,陳水扁早就說過“台獨”根本“辦不到”;民進黨1999年製定了“台灣前途決議文”,早已與“台獨”拉開距離。對於這套說辭,我們暫且不問民進黨敢不敢在島內公開講、這樣做是否符合政治道德,實質上,民進黨這套說辭頂多算是與“急獨”而非“台獨”做出了妥協,沒有劃清界限,更沒有足夠約束力。比如,“台灣前途決議文”是陳水扁上台前製定的,並沒有阻止陳水扁任內推進“台獨”,而且還是激進的;民進黨經常寧願冒失去最好當選機會的危險,也不放棄“台獨”分裂立場。民進黨人的“假台獨”是假的,“真台獨”才是真的,何況理念性“台獨”蔡英文。

      民進黨和蔡英文的詭辯邏輯,盛產自相矛盾的言論。政策是理念與現實的妥協,施政是政策與條件的合作,沒有讓渡就沒有合作。理想主義者固然“可敬”,但理想越是脫離現實越是空中樓閣,遑論所謂“理想”本身就是不現實、不真誠、投機性的。民進黨人不能一方麵不放棄敵對的想法與做法,一方麵又要大陸對其容忍與讓步;一方麵頑固堅持“台獨”,一方麵要大陸克製“反獨促統”;一方麵刺激島內民眾對大陸怨氣,引導其與大陸為敵,一方麵要大陸理解被其誤導的島內民意,放任其滑向分離主義,甚至還要自責沒有釋出足夠善意感動對方。此次選戰,蔡英文反覆承諾2016年上台兩岸關係會“維持現狀”,但同時不停指責國民黨和馬英九“傾中賣台”、大陸對台種種舉措“危害台灣”,換言之,蔡英文既想繼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又刻意否定國民黨和大陸的兩岸政策,邏輯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試問,沒有國民黨重新執政,何來兩岸關係化危為安?沒有堅持“九二共識”的政黨與大陸握手言和,何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蔡英文含混不清的口頭承諾,又如何能讓台灣民眾、大陸同胞、國際社會放心!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大陸方麵沒有任何妥協商量的餘地。即便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之間也有鬥爭,也不是一團和氣。

      民進黨和蔡英文的詭辯邏輯,同樣會傷及自身。大陸“不介入”是主張“台獨”的民進黨所夢寐以求,幾乎島內曆次選舉如此,因為民進黨知道兩岸議題是其“軟肋”。麵對2016年大選,蔡英文和民進黨一如既往竭力通過包括詭辯在內的各種方式淡化兩岸議題,把島內民眾的注意力向所謂“內政”問題上引導。但民進黨和蔡英文竭力淡化兩岸議題的舉動本身,等於不斷強化台灣選民對民進黨無力處理兩岸問題的認知,等於民進黨自己承認其所謂“中國政策”有違島內主流民意、兩岸和平發展大局、國際社會穩定台海局勢的普遍要求。更為“不幸”的是,國民黨恰巧跳出來個容易激發兩岸議題的洪秀柱,而且兩岸議題也確實被激發出來了。民進黨對這個局麵基本無思想準備,因為此前其把對手僅鎖定在朱立倫、王金平、吳敦義,至多加上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等四人範圍之內。麵對國民黨初選最終演變成洪秀柱唱獨角戲的“變故”,民進黨起先“大喜過望”,急忙“相挺”,據說動員了綠營選民給洪的民調“注水”,一定要把國民黨“最弱的”候選人推上位。但形勢的發展再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洪秀柱氣勢如虹,兩岸議題炒到爆,蔡英文一時陷入被動挨打局麵。民進黨又轉而集中打洪,急忙給洪貼上“深藍”、“急統”標簽,與國民黨挺王派、藍營陰謀家遙相呼應,嚇唬台灣老百姓。但選民不買賬,洪的民調越打越高,兩岸議題高燒不退。也許民進黨忽然意識到,其淡化兩岸議題的選舉戰略被忽略了。於是趕緊滅火,企圖把議題重新向“內政”、民生上扭。

      大陸方麵按慣例表態“不介入”島內選舉後,民進黨立刻借機給大陸“上課”:用不同政策對待島內不同政治主張政黨執政,就是“介入”。言外之意,希望馬曉光先生進一步做出承諾:無論誰上台,對台政策不變。此舉一方麵意在束縛大陸手腳,雖然他們未必認為大陸方麵會被束縛;另方麵更重要的是激發選民對大陸的逆反心理,以降低“兩岸牌”對選舉的影響。但事與願違,目前的態勢是,兩岸議題已成此次選舉中心議題之一,很難降溫了。詭辯邏輯走向了詭辯者意圖的反麵,有其必然性。兩岸議題對主張“台獨”的政黨不利,也是必然的。兩岸關係割不斷理還亂,台灣民眾在這次選舉中不可能擺脫對兩岸問題的思考,得失權衡盡管很艱難,但必須做出抉擇。失去了或者麵臨失去的可能,才知道擁有的珍貴,才會珍惜當下的擁有。正如香港此次政改,反對派否決政改方案後,失落感油然而生,早幹什麽來著!相信島內大多數選民在投票的最後一刻,激情一定會讓位於理性。

      民進黨和蔡英文的詭辯邏輯,歸根結底是“台獨”分裂思想作怪的結果。民進黨本身是求變的政黨。該黨打著“變”的旗號成立,通過“變”的願景於2000年上台,再次祭出“變”的旗號爭取2016年大位。但是,如果民進黨不掙脫“台獨”思想窠臼的束縛,將萬變不離其宗,其求“變”主張的說服力還會遭遇瓶頸。在資本主義製度下,經濟發展好時一般產生公平正義的問題,左翼政黨上台,民進黨即自我標榜左翼;發展經濟需求強烈時,右派上台,國民黨即被民進黨定位為右派。目前台灣兩個問題都比較突出,一是經濟發展狀況不佳但尚可容忍,二是公平正義欠缺已激起民怨。這是資本主義製度造成的問題,但民進黨在“台獨”分裂思想指引下,罔顧事實,宣傳上將其歸因於國民黨權貴無能,言外之意,民進黨可以挽救經濟,讓台灣迅速發展並恢複公平正義;國民黨“傾中賣台”,言外之意,民進黨上台可以維護台灣利益,在與大陸保持警惕和距離的同時,來自大陸巨額順差照拿、大陸遊客照進、台灣安全照舊。稍微理智的人,應當不會相信這番鬼話。

      從曆史看,左的口號往往是誘人的,但後果難料。2014年10月,英國BBC網發表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王振民教授的文章《從中國曆史的視角觀察香港問題》,王教授指出,亞洲社會存在根深蒂固的左傾文化和激進主義傾向,這種傾向也見之於香港的“占中”;“真正推動曆史進步的是那些睿智理性、調和鼎鼐、委曲求全、忍辱負重,挽狂瀾於既倒,救百姓出水火的偉大政治家,不是不負責任、不顧他人死活、把老百姓推向水深火熱之中的人。”蔡英文和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不負責任地刻意迎合島內日益上升的左傾思潮,台灣選民要深思!

      從蔡英文的田頭答問以及在此前後相關言論裏,我仿佛看到了如果她上台會選擇什麽樣的兩岸政策。也是6月26日在台東田間地頭,她聲稱:我們不能依賴單一市場,我們要全球去找市場,把台灣優質農產品賣到全世界,全世界都吃得到。蔡英文的這個說法,可謂老生常談。這種境外市場多元化政策,必然繼續空耗台灣。經濟學的基本規律是資本總是向著利潤最高的方向流動,強行推進“政治掛帥”的經濟政策,必然降低台灣國際競爭力。現在已經不是冷戰時代了,世界上沒有封閉的市場體係,台灣必須與全世界競爭才有活路。除大陸以外,台灣沒有一個能以如此優惠條件進口自己產品的可靠市場。台灣的水果物不最美價更不廉,離開大陸市場與誰競爭?我以前以為台灣的烏魚籽最好,後來才知道希臘的最好,而且更便宜。日本的烏魚籽也比台灣的好,日本農產品質量整體優於台灣,日本人愛日本大米的程度不輸台灣人愛台灣米的程度。

      1990年代以來李登輝、陳水扁當局二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台獨”分裂路線配合以相應經濟政策,勢必給台灣經濟雪上加霜。而沒有經濟作基礎,民進黨隻有“打土豪”才能求公平正義了。果真如此,民進黨就不是資本主義製度下的資產階級政黨了。值得警惕的是,如果經濟問題遲遲無法解決,蔡英文和民進黨為了轉移民怨,很可能重蹈陳水扁覆轍,通過推進“台獨”激化兩岸矛盾,重喚島內民眾趨向淡化的悲情,島內各陣營和海峽兩岸之間鬥爭烈度將陡然上升,直至“地動山搖”。

      曆來形勢比人強。民進黨和蔡英文不能指望資本家集團會把政治置於經濟利益之上,為民進黨的政治理念買單,甘願損及自身利潤。美國、日本設置的政治防線抗拒不了中國大陸“亞投行”衝擊波,民進黨給台灣業界設限同樣阻止不了2005年“許文龍事件”重演。台灣沒有很好地搭上大陸改革開放第一個30年經濟騰飛的列車。此時此刻,大陸在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興利除弊,把發展的列車推進第二次騰飛的軌道,這次已經是“高鐵”了!如果台灣民眾都認可“我們不要賺那麽多的錢,台灣已經比世界上一半人過得好,陸客真的不要來了”(陳升語),“小確幸”地再過上4年或8年,那時,大陸經濟總量將高居世界榜首,內部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際上一言九鼎、眾星捧月,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青島等等的發展,會把台灣甩開不知多少條大街。台灣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

      非常不希望2016年後一個熟悉的場景再現:大陸同心同德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一帶一路”倡議,一心一意謀發展;台灣則繼續上演過去大陸“文革”戲碼,空耗寶貴的時間與機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