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7日電(記者 李仕奇編譯報道)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裏尼與伊朗外交部長紮裏夫14日在維也納正式宣布,伊朗和六國就伊核問題達成全麵協議。聯合國、美國以及歐盟將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和金融製裁,而伊朗將把離心機的數量削減三分之二,同時將現有庫存的低濃縮鈾從1萬公斤減少到300公斤並維持15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這是美國領導力的再次展現,但其中東盟友卻對協議沒有完全移除伊朗的核能力而感到擔憂。美國彭博社刊登專欄文章指,伊朗的威脅仍然存在,協議與奧巴馬希望建立一個無核武器世界的理念背道而馳,這並不是對美國領導力的又一次肯定,而是美國力不從心的證明。全文編譯如下:
伴隨著伊朗核協議而來的各個場景中,最詭異的當屬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所做的總結。在促成了這個增加監察和透明度,並限製伊朗核濃縮的協議後,奧巴馬著重提及了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力。
“曆史表明,美國必須承擔起領導作用,不僅要用我們的力量,更要用我們的信念。”奧巴馬表示,“當我們把世界團結在一起時,會變得更加強大。今天的協議是我們在追求一個更安全、更有建設性並更有希望的世界時,翻開的新篇章”。
這是一些討喜但平凡的語句,更帶有一些欺騙性質。在維也納敲定的協議並非像奧巴馬說的那麽偉大,反而背棄了美國在中東、核不擴散地區及恐怖主義據點的傳統領導方向。
首先,該協議為伊朗——這個忽視國內經濟,出資數十億(美元,下同)並派國民去幫助敘利亞獨裁政權進行內戰的國家——解凍了高達1500億的資產。而美國傳統中東盟友對此的反應是震驚和恐懼。正當他們認為伊朗比以往更加肆無忌憚時,奧巴馬卻要和這個死敵建立一段新型關係。
協議的支持者則認為,盡管解封的巨額資金可能會破壞中東的穩定,但核不擴散在長時間所帶來的利益將會彌補這個缺陷。確實,協議將大幅限製伊朗的鈾產量和核燃料再加工;而原則上來說,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察員得以進入可疑的軍事地址;協議還允許各國對伊朗的鈾礦和濃縮設施進行監察。
但不能忽視的是,協議讓大多數伊朗的核設施原封不動。10年後,伊朗可以隨意地進行鈾濃縮,並在15年後得以在隱藏於庫姆山上的工廠開工。也就是說,伊朗被允許繼續持有具工業規模的核項目,以換取它本來已經同意了的監視和搜查——何況伊朗在3年後(2006年)就已經違背了當時的諾言,上述這些都向世界傳達著一個怎麽樣的信息?協議似乎與奧巴馬希望建立無核武器世界的理念背道而馳。
同時,恐怖主義的問題也不能忽視。特別在“911”以後,美國一直致力於孤立和懲罰那些讚助恐怖主義的國家。記載著這些國家的名單略顯混亂,比如朝鮮的支持已經是過去時,並沒有什麽威脅,但伊朗就一直被美國國務院定性為資助恐怖主義的主要國家。所以這個由奧巴馬促成的協議不僅令伊朗受益,還為後者提供了政治合法性,沒有要求德黑蘭停止支持其代理人。
盡管協議存在著上述各種缺點,但也可能物有所值。如果伊朗堅守承諾且態度日漸溫和,奧巴馬就成功把核武器從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政權手中移除。他甚至可以趁此“戰略機會”實現外交關係協會榮譽主席蓋博(Leslie Gelb)口中的“將伊朗從敵人轉變為朋友”。不過鑒於伊朗人在談判當中的敵對態度,這種可能性並不大。
也許這次協議真正的好處,至少從奧巴馬的角度來說,可以為美軍全麵撤出中東地區鋪路。經過了10年的戰爭和重建,該地區變得更為動蕩,甚至比“911”時期更加危險。美國《大西洋雜誌》評論員Peter Beinart支持該協議,認為現在的批評者隻是“因為美國無法麵麵俱到而責備奧巴馬”。可能在伊朗核問題上,美國的領導力已經行使到了極限。如果是這樣的話,奧巴馬應該跟我們說實話。核協議其實並不是對美國領導力的又一次肯定,而是美國力不從心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