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2日電(記者 黃蔚編譯報道)印度總理莫迪將於本月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此訪是莫迪總理就任後首次訪華,也是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訪印以來兩國間的又一次重要高層互動。
總部設於班加羅爾的印度卡納塔克邦地區領先的英文日報《德幹先驅報》(Deccan Herald)昨日刊登分析文章表示,崛起的中國已經成為既定事實,由於中國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均比印度強大,中國並未從印度這邊感受到太大壓力,這對於莫迪來說是較為不利的局麵;中印之間的關鍵議題在於關鍵航道與領土邊界問題,若二者不處理好,兩國關係的發展將非常棘手。
文章編譯如下:
“崛起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世人的揣測,相反,這已經成為事實。很多國家在製定政策時會嚴肅考慮中國因素。對於大多數印度政策製定者來說,需首要考慮的問題便是:印度需要接納還是反對中國崛起?需要隻身應對,還是聯合他國?追求和睦共處還是其它?這些問題均無簡單答案。毋庸置疑,即將啟程前往中國的莫迪,會與其幕僚共同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印度剛剛獨立時,亞洲戰略力量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日本在飽受二戰打擊之後已經滿目瘡痍;英國撤出印度後,印度在政治上兩極分化且軍心渙散。另一方麵,中國在曆經內戰之後政治上實現團結,一個嶄新且有決斷心的政府上台執政。亞洲的戰略實力支點,從喜馬拉雅以南轉移到喜馬拉雅以北。
所以對於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來說,最大的問題便是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簡單來說,尼赫魯需要在印度能在經濟和軍事層麵應對挑戰之前,與中國和睦共處。他的努力最終失敗告終,是另外一回事。
然而不幸的是,當前印度領導人麵臨了一個困境,那就是中印之間權力失衡且局麵嚴重對印不利。中國的經濟總量是印度的五倍,軍費是印度的三倍,外匯儲備是印度的十倍。中國在印度邊境發展了首屈一指的基建係統,然而,印度的基建水平遠遠落後。相較於中國,印度最大的戰略優勢在於,印度海軍能夠對印度洋出於統治地位。
中國嚴重依賴進口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自然資源,以為不斷發展的經濟提供保障。進口石油占到中國能源需求的約18%,而這其中80%需要通過印度洋(馬六甲海峽)運往中國。該海峽如若被阻斷,航運時間將增加3至4天。
此外在焦點的邊境問題上,尼赫魯執政時期(1947-1964)以及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曆屆印度總理既不試圖與中國尋求戰略共處,也不試圖挑戰中國。雖然雙方為解決邊界問題做出了努力,但近期實現和解並不可能。所以最好的方案,是首先穩定邊境地區。幾十年間,印度對邊界問題的態度有了顯著變化。印度前總理阿塔爾·比哈裏· 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甚至曾表示同意“重新從政治角度”考慮邊界問題。最終,中印雙方在2005年達成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
其實,中國並未從印度這邊感受到太大壓力,無論是軍事、政治還是經濟層麵。事實上,如果印度態度的緩慢變化可以被視作一種信號的話,印度其實是在回歸追求對華和睦共處。
擺在莫迪麵前的難題並無簡單的解決答案。他需要盡可能多的支持,因為無論他最後選擇怎樣的政策都將產生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