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歐美中誰將首先被經濟絆趴下?

(2011-11-16 19:50:20) 下一個

中國的經濟增長仍過於依賴對歐美日的出口


  中評社香港11月16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11月12日載文《危機中的歐洲、中國和美國誰將首先絆倒?》,摘要如下:

  眾所周知,世界3大經濟體的現有經濟模式均難以為繼。投資者正忐忑關注著中國走向硬著陸、美國陷入衰退、歐元區行將崩潰的跡象。三者中誰將最先被自己的問題絆倒呢?

  在歐洲,嚴厲措施已製定但難以實施,因為主要當事國對問題產生原因爭執不休。德國和其他處境較好的國家譴責希葡意揮霍無度,擔心盡早援助會減緩這些國家自我糾正的壓力。而後者認為整個歐元區已嚴重失衡,為使其重回正軌,德國等應減少出口並增加消費。

  目前,歐元區國家和歐盟機構仍試圖渡過難關,但其閑散拖遝的做法將難以為繼。市場已對支離破碎的改革措施喪失信心。歐洲大陸將陷入急劇衰退。歐盟或將成為首個出局的經濟體。

  中國顯然需要經濟改革。4年前該國領導人就警告中國的經濟模式“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和不可持續,”而3年前的金融危機已彰顯中國的增長仍過於依賴對歐美日的出口。

  為確保經濟增長(和政治穩定),北京須製定鼓勵消費者購買更多本國產品的策略。這要求將大量財富從國家和國有企業流向廣大居民,還富於民。但北京應對西方衰退的方式卻是增加國家和私人的固定投資支出,如今近一半增長依賴於固定投資。這導致房地產急速膨脹,更多低息貸款從國有銀行流向國有企業。2010年進入福布斯全球500強的42家中資企業中39家是國有,國家控股企業在其100家最大上市公司中占比為3/4。與國企存在密切利益關係的官員已在高層積累相當大的力量。

  因此,盡管擁有推遲危機到來的資金和外匯儲備,但中國的增長正趨緩、金融壓力上漲,有理由擔心該國能勉強支撐的日子已屈指可數。

  美國情況如何?眼下,美財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已下降至60年來的新低,若不切實削減政府和軍事開支的同時增加收入,沒人會對其長期財政狀況有信心。但別指望華盛頓立刻拿出辦法。大選年隻會加劇黨派紛爭和政治僵局,這意味著美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將繼續存在。

  但無論與歐洲還是中國相比,美國的未來似乎光明許多。它仍在尖端科技領域獨領風騷,包括可再生能源、醫療設備、納米技術等。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優勢將有力推動其經濟增長。美國還具有人口優勢。歐洲的出生率下降和反移民情緒將使其人口在2050年前減少1億。獨生子女政策已令中國勞動力呈下降趨勢,北京將為養老和醫療付出巨大代價。據預測,2005年至2050年期間,美國勞動力人口將增加37%,中歐將分別減少10%和21%。

  盡管麵臨巨大挑戰,公眾憤憤不平,但如今最可能破解難題的是美國,它極有可能比歐中更快走出危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