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鷹”高超音速飛行器(HTV-2)的模擬圖像。 中評社訊/何為美國的“全球快速打擊計劃”?
第一次飛了9分鍾,這次飛了半小時
美軍史上最快飛行器“獵鷹HTV—2”二次試飛墜落大海
20倍音速、1小時內全球打擊、無人駕駛……這就是美國軍方研製的史上飛行速度最快的無人飛行器——“獵鷹HTV-2”高超音速飛行器。北京時間8月13日淩晨,“獵鷹HTV-2”按照計劃,在加州聖巴巴拉西北部的範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這是“獵鷹HTV-2”的第二次試飛,預計飛行速度可達到每小時2.1萬公裏。但其在升空大約半小時後便與地麵失去聯係。隨後被證實試飛失敗,“魂歸大海”。
此前的去年4月,“獵鷹HTV-2”第一次試飛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發射僅僅9分鍾後便“杳無音信”,永遠與測控站失去了聯係。
作為美國國防部DARPA 研製的第二代高超音速飛行器,“獵鷹HTV-2”的設計要點為:可以通過彈道導彈放射,飛行速度可以超過20倍音速,可以實現在一小時內從空間或經過空間向全球任何地點發動攻擊。因此它又被普遍看做是空天彈機的雛形,一旦研製成功投入使用,將擔負跨洲際對陸地攻擊任務,成為美國空軍實施全球快速打擊的核心裝備。
此外,它還可擔負通信偵察任務,能攜帶小型衛星進入地球軌道,執行軍事任務後再返回地球。或者作為太空飛行器,支援太空空間站的生活、工作甚至是戰鬥行動。
“獵鷹HTV—2”僅是數枚“棋子”中的一枚
美軍“全球快速打擊計劃”不會因“獵鷹”的折翼而止步
在“獵鷹HTV-2”的第二次試飛之前,就有媒體稱,無論結果如何,這將是它最後一次試飛,除非財政捉襟見肘的美國政府提供更多資金。但是,“獵鷹”的此次試飛夭折,並不意味著美軍“全球快速打擊計劃”(CPGS)會就此止步。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在重視常規戰爭的同時,著力加強了網絡空間作戰、太空作戰和全球快速打擊力量建設。去年7月,奧巴馬政府發表的《核態勢評估報告》特別提出要“發展非核全球快速打擊能力”,並指出:“這一能力可能在應對時間緊迫的區域威脅時尤其有效。”
在這一戰略下,美國的“全球快速打擊計劃”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與降生於2003年的“獵鷹計劃”相比,同樣具有全球快速打擊能力的空天飛機X-37B從11年前就開始投入研製,並已兩次試飛成功。去年,美國還成功試射了X-51A“馭波者”超音速巡航導彈。這些舉動,標誌著美國“全球快速打擊計劃”正在迅速實現從作戰概念向作戰能力的轉化。根據推測,到2015年,美軍全球快速打擊部隊將擁有數以萬計的高精度武器。
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空天飛機X-37B,可能成為美軍新的“撒手鐧”。它的速度驚人,最高可達25馬赫(1馬赫為340米/秒),能在距地麵203—926公裏的低軌道上運行270天。未來一旦將太空定位為戰場,隻要裝備簡單的機械手,經過升級和加載後的X-37B就能將敵方的衛星裝在貨艙“打包”帶回美國。X-37B還可裝載或掛裝多種武器,裝備上導彈後,X-37B即可搖身一變為標準的太空戰機,直接威脅別國的航天器和空間設施安全。
需要跨越4個飛行階段,突破4項關鍵技術
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研發注定不會是一路坦途
“獵鷹”雖然折翼,但它卻是目前全球最快的飛行物體。它的這次不成功的試飛,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高超音速飛行技術。
具體來說,高超音速飛行的馬赫數範圍很寬,要跨越亞音速、音速、超音速3個階段,才能進入高超音速階段。空氣密度的巨大變化也給飛行器設計帶來巨大的困難,所以必須突破高超音速推進技術、一體化設計技術、高超音速空氣動力學和結構材料技術等4大關鍵技術。這次試飛,很可能是由於在近太空的超高音速飛行導致電場畸變,電子傳輸信號變形而導致“獵鷹HTV-2”與地麵失去聯係並墜落。
高風險往往伴隨著高收益。高超音速飛行器航程遠、速度快,被稱為是繼螺旋槳、噴氣推進之後航空史上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其關鍵技術一旦取得更大突破,其軍事應用將十分廣泛。比如美國現有作戰係統經過高超音速技術改造後,又將發生一次質的飛躍,使得全球精確打擊、天對地打擊、反衛星作戰等成為現實。
目前,由於歐洲“赫爾墨斯”計劃、俄羅斯超高音速航天器試驗都已宣布停止發展,美國在高超音速飛行技術方麵處於“一家獨大”的地位。而主要由該技術支撐的美國“全球快速打擊計劃”,更是引起了全球範圍內的隱憂與警覺。
(作者:李洪德 李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