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印度式反腐,誰拖了後腿?

(2011-06-15 02:53:46) 下一個

瑜伽大師成為“反腐鬥士”,召集民眾絕食抗議。


  中評社北京6月15日電/環球時報刊載文章說,不到一年,英聯邦運動會腐敗案、電信腐敗案、國有金融企業高管受賄等醜聞像在印度半島橫行的熱帶季風一樣,一波接著一波地衝擊著印度人的承受能力。腐敗不得人心,在印度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同樣如此。印度人把“抵抗貪婪和腐敗”看成是“最大的一場戰鬥”,甚至超過了“反恐”,但卻陷入“不反腐沒法交代,反又反不掉”的怪圈。於是乎,瑜伽大師成為“反腐鬥士”,召集民眾絕食抗議;印度“海龜”創辦“我行賄了”網站,揭露生活中的行賄受賄現象;“印度導彈之父”利用講座機會,呼籲學生們今後做事時要想到“合乎道德”……印度總理坦言,手裏沒有根治腐敗的“魔術棒”,但從一個獨立反腐機構1968年就開始籌建到現在還沒有建成來看,“民主與腐敗”到底誰拖了誰的後腿還真有些說不清。

  反貪機構43年沒建好

  印度瑜伽大師拉姆德夫6月初開始發起“絕食反腐”活動並造成警民衝突的消息,引來很多歐美國家媒體的議論。英國《衛報》6日以“誰能治理印度的腐敗”為題評論說,瑜伽大師帶頭發起的反腐運動受到印度民眾熱捧,彰顯了印度中產階級對現狀的不滿。文章說,對選舉出的代表喪失信心的印度民眾,如今正尋求宗教大師和社會活動人士的幹涉以根除四處蔓延的痼疾。美國《紐約時報》以“瑜伽和絕食:反腐鬥士震撼印度”為題評論說,麵對對貪腐行為深惡痛絕的印度民眾,印度能否拿出政治姿態,“修複其鏽跡斑斑的民主齒輪”。文章說,印度議會從1968年就開始籌建一個獨立的反貪機構,但直到現在也沒有建立起來。

  “民主與腐敗的關係”在印度並不是一個新話題。有關“腐敗是不是印度民主的產物”的爭論,在印度“研究奇想網”等網絡上時常可以看到。有的說:“民主並沒有直接產生腐敗,但把權力交給了不能勝任且又自私自利的人。”有的說:“民主的風險是一種製度性風險,而腐敗是一種個人反應,是人本身的貪婪和自私才滋生了腐敗。”

  印度尼赫魯大學學者克拉查爾2007年3月曾撰文論述“印度的民主與腐敗”,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由於資源匱乏,腐敗更容易損害普通百姓的利益。腐敗在印度成了嚴重的社會毒瘤,偷偷謀取私利而濫用權力的政府官員使社會機構完全腐敗了。在腐敗官僚和政客關係網絡基礎上建立的反腐機構,對腐敗群體來說無關痛癢,“看來與真正的民主相比,人們更偏愛腐敗”。

  克拉查爾說,如果深入觀察政府和議會的每位成員,就會發現民主與腐敗之間的相互聯係。印度的民主可能是最有趣的,因為它可以運用司法權力讓腐敗的政客和官僚繼續掌權。中央政府與邦政府在腐敗方麵簡直是在競爭。比如在卡納塔克邦,在任何行政管理部門隻付規定的費用是辦不成事的,除非給經辦人手上“抹油”。這就是在民主的印度走到哪裏都能遇到的普遍現象。克拉查爾還說,在印度,如果不給前輩施加恩惠,沒有哪個人能夠進入政壇,沒有哪個政黨可以閃亮登場。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南亞問題專家格裏希.普雷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印度確實掉入了反腐難的怪圈,而和腐敗掛鉤的就是印度的政黨選舉。普雷斯強調,不是民主製止不了腐敗,而是印度的民主並沒有真正植根於民間。

  印度反腐模式缺少強製力

  印度總理辛格6月7日表示,政府對反腐十分認真,但手裏並沒有“魔術棒”,因此,警方驅散進行絕食的反腐民眾實屬無奈。據《印度斯坦時報》7日報道,現任紡織部長馬蘭被指控在擔任電信部長期間利用發放電信牌照牟利後,辛格提醒內閣成員及其配偶和家屬有責任公布自己的財產狀況。對此,印度民眾的回應是,政府官員必須“每年在報紙和互聯網上公布自己的財產狀況”,否則辛格就是在“應付”百姓。

  印度民眾對國家陷入反腐怪圈越來越感到不滿。今年1月,印度一家網絡針對“2011年印度更急需應對的是腐敗還是恐怖主義”的話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0%的參訪者選擇了腐敗。在開放的網絡上,印度人議論說,有跡象表明2011年將成為民眾改變對政治腐敗容忍程度的分水嶺,在社會活動家領導下的群眾性抗議活動將增多,“強烈要求腐敗政客、奸商把獨立60多來年非法聚積並存入外國銀行的財富交還回來”。

  印度民眾開始用新的技術手段來表達對腐敗、行賄受賄的不滿。兩位從美國和英國回來的印度“海龜”去年8月在IT產業基地班加羅爾創建了“我行賄了”網,不到1年,這家網站就在印度躥紅。網站的口號是“揭開腐敗的市價”。網民們在網上“分享”被迫行賄的經過、具體金額和行賄結果。網站創建者之一斯瓦提認為,腐敗難除,印度民眾也有責任,是民眾的不自覺助長了壞風氣。據報道,班加羅爾所在的卡納塔克邦的交通部長已按照網絡上的“舉報”,處理了20名在駕照考試過程中索賄的部下。

  腐敗滋生,也影響到印度的外界形象。《衛報》說,被稱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民主國家”缺乏切實可行的政治進程,的確令人擔心,難怪印度作為投資目的地的聲譽已遭受嚴重打擊,這或許也是包括塔塔集團在內的多家印度跨國公司到國外進行巨額投資的原因之一。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德赫賈6月2日在《大西洋月刊》撰文說,印度的反腐模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將成為何種國家以及能在世界經濟中發揮何種作用。從19世紀的美國到今天的中、印、俄等“金磚國家”,經濟快速增長通常與腐敗和不公如影隨形,但各國應對反腐挑戰的方式各不相同。歐美等西方民主國家是通過製度改革和打造福利來抑製腐敗,印度顯然還做不到,同時,處於弱勢的印度中央政府還缺乏莫斯科或北京那樣的“強製力量”。

  普雷斯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的腐敗問題最終傷害的都是該國民眾。同樣,反腐難也不是印度獨有的現象,發展中國家、甚至西方國家都存在類似問題。他分析說,簡單的借助西方製度解決不了印度的腐敗問題,因為印度的腐敗問題源於經濟現狀,是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大量貧困人口存在導致的,即便是印度更換執政黨派,問題還會依舊存在。

  “在恒河洗完澡,就可以重新貪汙了”

  一直以來,印度的學者試圖從文化、曆史、宗教、經濟發展等多個角度來解釋為什麽腐敗現象在印度盛行和難以根除。16世紀,印度在莫臥兒王朝統治時期,隻要是有求於官員辦事,就得給一筆“跑腿費”,久而久之成為不成文的規定。到了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為逃避繁重的稅賦,人們很自然地想出各種行賄辦法來隱瞞自己的收入,這也造成現在仍有不少印度人對腐敗現象十分寬容。印度教有一種信仰,到恒河裏洗個澡就可以解脫掉以前所犯的所有罪惡,重新做人。印度報紙曾登過一幅漫畫,畫中的貪官一邊在恒河裏洗澡一邊說:“洗完這個澡,我就可以重新貪汙了。”

  印度中央監察委員會2005年發布的《反腐敗指導手冊》提到,印度的社會結構建立在家族關係和種姓製度之上,人們通常更忠於所在集團,而官員利用職權為本集團牟利就顯得很自然。經濟學家則認為,印度1991年經濟改革之前政府推行的許可證製度是官員腐敗的根源,而改革後經濟高速增長、收入分配嚴重不平衡、貿易在經濟結構中所占比例增大和政府治理的無力又成為導致腐敗的主要原因。

  打破反腐怪圈的重任似乎已經傳到印度的年輕一代。據《印度時報》8日報道,印度前總統、“印度導彈之父”卡拉姆在一次講座上對小學生說,“抵抗貪婪和腐敗是我們最大的一場戰鬥”,他呼籲學生們今後做事時要想到“合乎道德”。

  實際上,印度政府在反腐方麵做了不少努力,某些廉政舉措已機製化,並讓媒體發揮監督作用。2003年,印度議會通過了旨在遏製和打擊高層腐敗的《洛克帕爾法案》,即使是總理等政要也受到該法案的約束。印政府近期提出要對1988年通過的《預防腐敗法案》進行修改,從而在法律上允許對腐敗官員來源不明的財產進行沒收,加強懲罰力度,而現有法律僅規定可以對腐敗官員予以最高7年監禁的判決。

  印度打擊腐敗已給政黨內部帶來壓力。國大黨重量級人物、英聯邦運動會組委會主席卡爾馬迪因貪腐醜聞被捕後,已牽扯出前體育部長、德裏中央直轄區首席部長等其他國大黨的要員。不過,在印度,一個腐敗案件會拖數年甚至10多年才結案,結果常常使不少貪官逍遙法外,並有足夠的時間從容地行賄,讓案件由大變小,由小變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