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國海軍正成為戰略型軍種

(2011-04-09 21:01:27) 下一個

中國新型驅護艦編隊進行“縱向”、“雙橫向”補給。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中青網發表上海國防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趙楚的文章,3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了題為《2010年中國的國防》的國防白皮書。與往年一樣,這份總體說明中國國防政策和武裝力量曆史與現狀的文件一公布,即引發國內外關注中國軍事問題的人士熱議。本年度的國防白皮書展現了諸多新穎的內容,宏觀地展現了和平發展新時期中國國防力量建設的方向、國防任務的調整以及軍隊建設的未來趨勢,也勾畫了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軍事力量的輪廓。

  環境大勢:“天下仍不太平”

  縱觀世界曆史,一國的最核心國家利益集中體現在發展與安全兩大領域中。30年來,中國奉行改革開放大政的基本外部條件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老一代領導斷言的和平發展為主流的全球環境。外部的安全環境的相對緩和,給中國提供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機遇,正是因為抓住了這一重大戰略機遇期,中國取得了巨大的國家經濟和建設成就,成為全球越來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換言之,國家的發展前景與其確保安全的能力互相轉換,要保證發展的有利外部環境,必須合理地界定安全的需求。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已經發生數起大規模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或者滅人之國,或者引發重大地緣政治變局。美國等傳統軍事大國借助軍事革命的成果,成功實施了軍力及戰力的信息化升級,建成了與傳統機械化武備有代差級優勢的新型打擊力量,從實戰效果看,傳統機械化為主的第二代武備在新一代信息化聯合作戰麵前,幾乎不堪一擊。這一真實的戰局向中國的軍事安全提出了現實而迫切的挑戰。如何在信息化條件下,有效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重大利益,打贏高強度、高烈度和高科技含量的現代化局部戰爭,這是新時期中國軍隊麵臨的中心任務,也是牽引中國特色的新軍事革命的內在動力。

  除包括核威脅在內的傳統軍事安全威脅之外,全球化和後冷戰時代的新變化也帶來了全新的非傳統軍事安全威脅。“9.11”和車臣代表的恐怖主義等新威脅具備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力,而且表明,傳統類型的武裝力量不能有效應對這種類型的威脅。應對新威脅需要有新的安全觀,與之配套的是新型的力量配備和戰法革新。與傳統的應對大規模外國軍隊入侵的需求不同,應對新型威脅需要更精幹、快速反應、點穴式的精確打擊力量,同時需要軍隊具備很強的遂行非傳統任務的能力,比如跨境的遠程機動和更複雜的情報及信息支持能力。

  軍事安全環境的新特點還體現在,由於發展帶來新的需求,如能源和國際航路的安全,更重要的是,由於國際力量格局的變化,新興的地區強國改變了地區力量對比,引發了潛在的安全挑戰,而地區熱點問題則始終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連鎖反應的能量。麵對複雜的安全挑戰,中國要確保軍事安全,則必須加速新軍事變革的步伐,用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建立新型國家軍事效能,這既是國家經濟能力向安全能力轉換的需要,也是維護國家安全和正當國際權益的需要。

  跨越式發展:“確立信息化主導的作戰體係”

  世界新軍事變革的主要特色是信息科技的運用。技術能力決定了軍事戰術的可能限度。由於曆史基礎薄弱,在新一輪全球新軍事革命發展的初期,中國軍隊尚處於向機械化轉型的過程中,主戰裝備以第二代火力密集型和摩托化為主要特色。新軍事革命展現了信息時代軍事戰爭的形態變化,從海灣戰爭到最新的利比亞打擊展示了信息化裝備所具備的體係化威力,這給中國軍事現代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但也帶來了重大的跨越式發展的機會,即以信息化主導機械化,加速打造具備新軍事變革戰力的矛頭部隊,並通過信息化帶動整個作戰體係的升級更新。

  近年公開的新一代主戰裝備,如國慶60周年大閱兵所展示的各型海陸空裝備,正是跨越式發展的成果。回顧軍事戰爭曆史,每當戰爭形態發生巨大變化,新一代技術裝備的發展和使用,都帶來觀念和戰法的革新。需求牽引觀念,技術推動新戰法觀念轉變為現實的效能,而一支軍隊一旦擁有一定比例的新軍事變革部隊作為矛頭,其整體戰力也將發生體係性的變化。就現實層麵而言,信息化使很多老舊裝備具備了新型的作戰能力,使原來打擊一大片的武器變成可以點穴的利器。從本年度白皮書上看,中國軍隊的裝備發展重點之一是利用信息化對老舊裝備的改造,這既符合全球新軍事革命的潮流,也是一條耗費較小、收效顯著的新軍事變革路徑。

  仔細閱讀本年度白皮書,也可以看到中國軍隊的整體質量進步。海軍正在日益成為戰略型軍種,可以預見,新一代大型化、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的作戰平台將陸續服役,在積極防禦的戰略指導下,海軍將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新時期。空軍立足攻防兼備的作戰方針,這意味著傳統國土防衛型的空軍將朝著具備全空域、全任務和空天兼顧的方向轉變。二炮是中國戰略反擊和威懾的基石,白皮書提出了“常核兼備”的提法,這令人回想起國慶閱兵式上引人注目的巡航導彈方隊。由於具備打擊指揮中心、關鍵技術兵器基地等高附加值目標的能力,巡航導彈可以說是一種“戰略性的戰術兵器”,裝備遠程巡航導彈不僅使中國軍隊具備了對戰略性目標進行點穴打擊的能力,更主要的是,這也意味著中國具備了進行這種打擊必須的信息化高科技感知、導引和支持係統。這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大國的標誌。

  軍事外交:“旨在建立軍事互信”

  曾有人說,就像成長中的生命最容易遭受摧折,成長中的大國在軍事領域也是最微妙和危險的。無可諱言,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是為了滿足自身防禦的需求,是防禦性國防戰略的體現,但也引發了各種猜疑,如何化解這種猜疑,是中國建構有說服力的國際話語的中心任務之一。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一係列國際防務議題上采取了積極的政策,如在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國際維和和地區安全雙邊及多邊對話等方麵,中國都起著日益突出的作用。但由於中國長期奉行反霸和獨立的外交政策,因此在現有安全格局下,美國及其地區盟友總是對中國的未來軍事意圖抱猜忌的態度,特別是,由於有台灣問題等熱點存在,中美在冷戰期間建立的戰略夥伴關係始終發展不順,這既不符合兩國共同的國際責任的需要和兩國長遠利益,也給兩國關係的發展投下了深重的陰影。中美兩國的有識之士都認識到,沒有真誠的中美戰略合作,亞太地區就沒有真正的安全前景可言;而沒有中美在安全領域機製化的交流和對話,中美新冷戰並非完全不可設想。此外,在反恐和國際安全建設方麵,兩國有諸多共同利益。

  互信是安全關係的前提,與過去有很大不同的是,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中國軍事力量與周邊包括大國在內的軍事力量直接接觸的機會已不可避免。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國家利益在全球和地區的外延有了很大拓展,同時,中國的國家軍事效能也獲得了今非昔比的進步。因此,在諸如南海等重大地區安全熱點問題上,中國采取諸多戰略主動措施,增進周邊多邊安全對話,建立可靠的集體安全平台,借以加強交流,逐步樹立互信,防止衝突,這是近年中國軍事外交的重點。中國與美國、俄羅斯、韓國等進行了戰略夥伴關係的交流,同時積極推動各種地區安全對話的進程。隨著這些對話機製的製度化、深入化和多邊化,一個涵蓋主要亞太國家的軍事安全對話網絡已可以展望。

  中國曆來反對在國際事務中運用武力解決問題,但中國從來也不缺乏運用武力以捍衛主權、領土完整和其他正當國家利益的意誌,隨著中國巨大的綜合國力轉化為國防能力,中國作為主要的地區性軍事大國崛起的前景幾乎觸手可及,中國將如何運用巨大的自衛能力,而周邊和有關國家又將如何看待中國力量的性質,這將成為伴隨中國現代化全程的重大課題。曆史經驗表明,沒有可靠的製度化多邊安全機製,熱點問題和利益衝突演化成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