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核心目標,是延續中美關係積極勢頭,並將新確立的“合作夥伴關係”落到實處。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5月1日電(評論員 王鴻剛)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即將於5月9-10日在華盛頓舉行。這是繼1月的“胡奧會”、4月中旬的人文交流高層磋商、4月下旬的人權對話等重大活動之後的一次高級別、多部門、全方位對話。從各方麵背景看,此次對話的核心目標,就是延續中美關係積極勢頭,並將新確立的“合作夥伴關係”落到實處,為切實推動中美建立21世紀新型大國模式邁出重要一步。
2011年初以來,中美關係看似風平浪靜,但其背後仍不乏暗流湧動,中美再度激烈摩擦的風險並未降低。盡管年初“胡奧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止跌回升的效果,同時美國因階段性“回眸”中東而減少對中國的正麵刺激,但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並未因此而有實質性緩解。中美關係作為全球最重要、最複雜、最敏感的雙邊關係,牽涉到從雙邊到地區再到全球的方方麵麵,其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兩國高層領導人的互動來維持和推動。“合作夥伴關係”的新定位,作為兩國關係發展的指導性原則,也需要實實在在的內容去填充和支撐;如果認為有了新定位就萬事大吉,中美關係很可能不進反退。
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製約和破壞中美關係的“老問題”還沒有獲得解決或管控,而新的問題又進一步凸現出來了。一方麵,“一見一售”(會見達賴、對台軍售)、“兩核問題”(伊核問題、朝核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半島問題)、“三海爭端”(黃海、南海、台海)這些曾經長期牽動中美關係發展以及在2010年成為中美博弈焦點的議題,未來有可能繼續幹擾中美關係的穩定。
另一方麵,中東亂局刺激奧巴馬政府在全球範圍內推行“民主化戰略”的衝動明顯抬頭,美推動“互聯網自由”及與“公民社會”對話並暗中針對中國的諸多舉措,引起中國方麵的高度警覺;而美國對中國航母即將下水是否會“改變地區力量平衡”、中國引領“金磚國家”抱團發展是否會傷害美國利益等問題,也同樣心中無底。美國國務卿克林頓3月在參院作證時,憂心忡忡地稱美中“為爭奪全球影響力正展開直接競爭”;美國安會高官也抱著複雜的心態要求中國做“負責任的競爭者”。雙方這些新的疑慮和猜忌成為兩國關係的新問題,進一步增加了雙邊關係的複雜性。加之美國務院、國防部、國安會負責亞洲事務的高官及美駐華大使相繼易人,也給中美關係帶來更大不確定性。
凡此均不利於中美建立真誠、全麵、可持續的“合作夥伴關係”。而要將此新定位落到實處,中美需要共同麵對四大核心問題。
其一是經濟依賴的再優化。經濟合作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將是確保兩國關係穩定的基礎。目前,中美兩國政府均要推動本國經濟結構深刻轉型,“中美經濟關係向何處去”的問題切實擺在中美兩國麵前,要求兩國政府加強協調對話,深化合作,減少摩擦。結合近期中美之間相互釋放的信號,美方關心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進入中國市場,分享中國擴大內需帶來的機遇;而中國關注的則是要求美為中國對美投資提供非歧視待遇、放寬高科技出口管製等。
其二是政治互信的再確認。隨中國國力持續提升,部分經濟與科教指標甚至趕超美國,美國的危機感和對中國的疑慮空前強化。尤其是,由於中國軍力、尤其是海上力量的持續增長,中美更需要在政治層麵達成相互理解和信任,防止軍事安全方麵形成惡性競爭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對抗。
其三是共處之道的再定義。鑒於亞太在全球和兩國關係中的重要性,以及兩國對亞太的持續全方位投入,兩國在亞太的利益如何協調、機製如何兼容、矛盾如何管控、繁榮如何共享等問題,是兩國需要通盤考慮的重要議題。這是兩國關係能否擺脫所謂“曆史宿命”、實現在亞太長期和平共存的關鍵。
其四是全球合作的再升級。一方麵包括兩國如何擴大地緣合作空間,如在中東北非等中美各自具有重大或重要利益的區域如何實現合作;另一方麵則是海權矛盾的協調、海上安全的共管、外層空間的開發、網絡安全的維護等“全球公地”的治理問題。這是美國權力的新邊疆,事關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而中國的力量在這些領域快速拓展,也需要加強同美國的協調與合作。
上述四個方麵的問題,很難在實際操作層麵自動獲得解決,需要中美兩國高層充分展現意願,調動智慧,通過各種高層溝通渠道加以探討。就此而言,中美此次戰略與經濟對話承載著延續兩國關係勢頭、夯實合作夥伴關係的重要使命,需要雙方就上述幾個問題坦誠對話,力爭縮小分歧、擴大共識。鑒於當前內外形勢快速變化、結構性矛盾一時難解、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的緊迫形勢,此次對話能否在這些重大議題上有所推進,既是各方普遍高度關注的,也將不可避免地對兩國關係的氛圍產生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