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評社社評:美國為何文官主戰、武官主和?

(2011-03-28 01:40:06) 下一個

多國聯軍對利比亞用武,隻得一個“亂”字。


  中評社北京3月27日電(評論員 餘永勝)此次多國聯軍對利比亞用武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亂”。不光中俄等國與多國聯軍有分歧,聯軍內部有分歧,歐美之間有分歧,北約內部有分歧,就是美國政府內部也是意見不一。俗話說:牙齒還有咬著嘴唇的時候。諸如用兵之類的軍國大事,政府內部有不同意見本不足奇,但這次美國官員的分歧卻有個突出特點,那就是“文官主戰,武官主和”。

  以副總統拜登、國務卿希拉裏等為代表的主戰派認為,卡紮菲主政下的利比亞正發生著“人道主義災難”,如果不進行幹預,卡紮菲將完全擊跨反對派,從而終結“中東民主革命的浪潮”。

  與此相反,以國防部長蓋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多尼倫及其副手麥克唐納為代表的主和派認為,一旦利比亞局勢升級,美國可能不得不卷入另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美國因為過去發動的兩場戰爭已經不堪重負,正設法從中脫身,如果再陷入“第三場戰爭”,不僅財力、人力無法承受,還會引發民意強烈反彈;且不說目前國會民主、共和兩黨正在為削減預算而爭鬥,卷入利比亞戰事不僅複雜而且耗資巨大,也難通過國會這一關。

  古往今來,國家在麵臨戰爭抉擇的時候,政府內部的分歧大都是“武官主戰,文官主和”。這一規律體現在現代政治中,就是外交部一般都是主和的“鴿派”,軍方一般都是主戰的“鷹派”。究其原因在於,外交官的長處和職責就是通過談判解決紛爭,而軍人的天職和強項則是以武護國。如此差異表明,雙方都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都希望以自己的專長報效國家。因之,“武主戰、文主和”對國家來說其實是個好現象,它不僅是官員對自身能力和國家實力有信心的標誌,也可以有效防止政策走向偏頗和極端。

  但這個規律這次在美國那裏卻失靈了。麵對利比亞戰事的抉擇,雖然也有武官主戰——比如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就是一例,但總體而言,美國官員的表現是文武顛倒,角色易位。

  最為典型的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雖然身為“軍機大臣”,蓋茨從始至終都是低調的主和派。即便是在利比亞戰事進展順利、攻擊效果特別顯著的情況下,蓋茨還是在21日前往俄羅斯訪問的專機上率先對記者表示,美國將在未來幾天把指揮權轉交給其它方。而在20日英國防長福克斯表示不排除直接打擊卡紮菲本人的時候,蓋茨以“最好不要製定無法完成的目標”為由冷對。至於外界紛紛猜測的是否派地麵部隊參戰的問題,可以肯定地說,蓋茨不會支持。因為早在上月25日蓋茨在西點軍校講話的時候就說過這樣的話:今後繼任的美國防長如果再建議總統派陸軍遠赴亞洲、中東或非洲,那麽應該先“檢查一下腦袋是不是有問題”。

  美國官員出現“文武易位”現象的原因在於,一方麵,文官基於傳統的外交理念和戰略利益,眼看著利比亞的民主革命浪潮被“獨裁者”卡紮菲剿滅,於是出現了急不可待的幹預情緒,恨不得立時放馬殺將過去;但另一方麵,如俗話所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文官對戰爭凶險的理解,顯然不如直接主事的武官們。特別是在美國經曆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的背景下,軍方已經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感受。於是,“文官主戰、武官主和”的怪現象出現了。

  中國有句成語叫“文恬武嬉”,說的是文武百官不思進取,隻圖享樂的情況。美國官員的現狀當然不能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事實上,民主製度的政治生態根本不可能容許官員以這樣的心態拿國家俸祿。但政府部門對待戰爭的“文喜武懼”現象,對美國來說也決不是個兆頭。它表明,美國在依照傳統的外交理念執行對外政策時,已經明顯出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症狀。

  一方麵,文官們認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果國家利益需要,該出手時就出手;另一方麵,武官們卻存在著明顯的怯戰心理,反倒寄希望於外交途徑解決。這意味著,美國政府職能部門對自身的能力和信心已經嚴重不足。結果造成的局麵是,美國在對利比亞用兵前猶豫不決,開打後甘當配角,戰事進展順利卻急著移交指揮權。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經曆了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及金融危機的重創後,美國在實施對外幹預戰爭時的底氣,已經明顯今非昔比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