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五都選舉”與兩岸關係

(2011-01-31 07:40:05) 下一個

選舉社會讓台灣驕傲,也讓其沉淪。


  中評社╱題:“五都選舉”與兩岸關係,作者:章念馳(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本刊學術顧問

  ‧選舉社會,讓台灣驕傲也讓其沉淪。台灣以“民主”而驕傲,台灣以“民粹”而沉淪,這是台灣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不必嘲笑這種不成熟,這畢竟是一部份中國人第一次對這種形態民主的嚐試。

  ‧馬英九兩年多來,也做了許多好事,但民眾對他的好感,卻流失於他的首鼠兩端。他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主張,而形成“五都選舉”全麵告急。

  ‧兩岸關係如果有進一步作為,我們的工作要更有針對性,更注重台灣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下階層。在近期尤要兌現ECFA讓利的承諾,“十二五”規劃要體現與台灣共同發展,讓台灣廣大同胞享受到“和平發展”的好處,那麽兩岸前景是有樂觀權力的。

  台灣是個選舉社會,“總統”選舉、“立委”選舉、“五都選舉”、縣市長選舉,周而複始,每場“選舉”都有特定政治意義,涉及權力的重新分配,讓人揪心,讓社會緊張,讓政黨忙碌。眾多選舉中,沒有比近日的“五都三合一選舉”(市長、市議員、裏長)這麽讓人牽掛和充滿懸念。

  一場重要而不成熟的選舉

  自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在一係列的選舉中,幾乎一敗再敗,執政危機紅燈高掛,倘不再止血,國民黨的執政前景堪憂,兩岸關係麵臨民進黨重新執政的衝擊。因此在“五都選舉”前,彌漫了各種各樣的焦慮與不安,國民黨五都皆輸的輿論幾乎不被視為空穴來風,每個都市的挑戰都是淩厲的,勝選都是困難的。這場選舉不僅是對國民黨的“期中考”,也成了對“和平發展期”的“期中考”。結果雖然當時還沒有揭曉,但做好“敗北”準備呼聲甚高。有人急不可待地呼籲應調整兩岸政策,要“檢討”惠台政策的效應,認為我們給了對岸太多的讓利,卻得不到對岸選民的感激,是不是做了傻事,該不該收縮了……。

  而“五都選舉”的結果,國民黨從表麵看,以三比二贏得了“麵子”,製住了“失血”,但總得票率大大地下降,國民黨的基本盤從57.1%降至44.5%,民進黨的基本盤從42.9%上升49.9%,綠營議員比例從28%上升到41%。連劣跡斑斑的陳水扁之子陳致中,也高票當選了高雄議員,他的與陳水扁“共犯”經曆與“招妓”風波,竟都被選民原諒了,足見這場選舉的詭異。

  正如台灣輿論所言,這場選舉是“一場影響深遠而內容膚淺的選戰”,攸關台灣政經發展的社會命題幾乎都沒有被討論,無論兩岸簽署的ECFA,還是民進黨的“十年政綱”,統統沒有給必要的關注;而一味高揚台灣的“主體意識”,意識形態依舊泛濫成災,讓人看到的依然是不惜撕裂族群,處處製造對立與仇恨,陳水扁下台的教訓似乎一點也沒有接受。政治人物不是理性問政,而是處處鼓動民粹意識泛濫。正如台灣輿論指出,今日台灣社會是“‘放大權謀/漠視根本’,‘放大謠言/漠視事實’、‘放大挫敗/漠視成就’、‘放大負麵/漠視正麵’、‘放大異常/漠視正常’、‘放大悲情/漠視痊愈’、‘放大撕裂/漠視整合’”,這種扭曲的心態充斥了整個社會,因此“江平事件”、“楊淑君事件”,“陸生三萬事件”……層出不窮,掀起了一陣陣惡浪,讓台灣沉浸在情緒化的濁浪之中,這注定了台灣民主還要付出高昂代價,也注定兩岸關係會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之中。

  選舉社會,讓台灣驕傲也讓其沉淪。台灣以“民主”而驕傲,台灣以“民粹”而沉淪,這是台灣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不必嘲笑這種不成熟,這畢竟是一部分中國人第一次對這種形態民主的嚐試。這種民主終究會讓台灣的政黨輪替變為常態。我們必須超越兩黨,學會與全體選民打交道,將我們的兩岸政策建立在皈依全體選民的基礎上,使兩岸關係的發展不受台灣選舉的影響。

  “五都選舉”結果避免了“倒馬”和“兩岸緊縮”

  作為執政黨,國民黨在“五都選舉”中贏得十分辛苦,贏得也十分勉強,如果沒有“槍擊連勝文事件”,國民黨贏得會更困難。所贏三都,領先均有限,輸的二都差距卻很大。馬“政府”領導的國民黨在帶領台灣經濟走出低穀和改善兩岸關係方麵,成績是顯著的,選民卻沒有用選票加以肯定。綠營隊伍不減反增,原因值得深思,馬英九也是有責任的。

  馬英九在當選“總統”後,凝聚了巨大人氣,他完全可以藉此優勢趁勢而為,但他天真地要當“全民總統”,左右討好,沒有用自己隊伍的人,沒有建立自己的論述,一麵強調恪守“憲法”,一麵又屈從“主體意識”;一麵要改善兩岸關係,一麵又強調“台灣優先”;一麵強調新政,一麵屈從舊朝準則……,陷入深深矛盾之中,失去了中間選民,失去了自己陣營的支持,讓藍營基本選民大幅流失。他不善於團結自己陣營中各種人群,且固執自用,在一係列突發事件中,在民粹主義抬頭時,他又一味討好民眾非理性情緒,來顯示自己“主體意識”的堅強,讓藍營基本群眾“傷心”,又沒有贏得綠營的“同情”。

  馬英九兩年多來,也做了許多好事,但民眾對他的好感,卻流失於他的首鼠兩端。他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主張,而形成“五都選舉”全麵告急。幸而“五都選舉”勉強過半,保住了麵子,避免了“倒馬風潮”出現,也避免了兩岸關係“倒退風潮”出現,避免了“和平發展”僅僅是一個短暫的曆史階段。

  這場選舉素質是低下的,意識形態是泛濫的,執政者不敢理直氣壯地打“兩岸牌”,明明做了許多好事,如陸客登台、陸資赴台、“三通”直航、達成ECFA……,但不敢說這是“愛台”,而反對黨也不敢攻擊兩岸關係,因為兩岸關係畢竟給台灣帶去眾多利好。從表麵看,“五都選舉”與兩岸關係無關,而實際上兩岸關係深刻影響著台灣的選舉,顯示了“和平發展”的巨大生命力,支持“和平發展”是符合兩岸民眾的共同利益。

  未來取決於馬英九走向和兩岸關係動向

  從某種意義上講,過去是陳水扁造就了馬英九,而如今隨著陳水扁步入曆史,馬英九光環在黯淡。“五都選舉”結果,給馬英九的繼續執政敲響了警鍾。如果馬英九能認真總結教訓,改變他的執政風格,他完全可以連任2012年“大選”,可以為台灣為兩岸好好做一番事,為萬世開太平。

  同樣,兩岸關係如果有進一步作為,我們的工作要更有針對性,更注重台灣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下階層,擴大交流,加深溝通,形成利益共同體,培植共同核心價值,厚植共同利益,塑造共同記憶,建設共同家園……,在近期尤要兌現ECFA讓利的承諾,“十二五”規劃要體現與台灣共同發展,讓台灣廣大同胞享受到“和平發展”的好處,那麽兩岸前景是有樂觀權力的。

  馬英九對兩岸關係是有很大貢獻的,他應理直氣壯大聲的告訴台灣這不是賣台,而是愛台,發展兩岸關係是無罪的。大陸應繼續堅持“和平發展”,進一步“讓利”,要珍惜4至8年的兩岸機遇期,改變兩岸的基礎,夯實兩岸基礎,進一步搞好兩岸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使兩岸關係成為台灣正麵發展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台灣與大陸一百多年的隔絕與分離,形成“台獨”意識的高漲。2008年後,兩岸關係得到了根本性改變,在“三通”基礎上,敞開了兩扇大門,一扇是對話、談判、交流、合作大門,一扇是共同發展、形成共同記憶和共同利益大門。這兩扇門一旦開啟,就會形成新的共同意識與新的生命共同體,任何人都無法關閉也不應該關閉這兩扇大門。它會讓兩岸關係從量變到質變,直至最終的統一。2008年至今短短兩年多,兩岸關係得到了根本性改變,因此也讓綠營與淺綠色的人員感到焦慮與無奈。這次“五都選舉”綠色支持者盡出,也說明他們對這種態勢的反彈,可以說這是一個必然結果。理性的兩岸關係,正是從這種不理性走向理性。我們不能讓這兩扇大門關閉,更不能用我們手去關閉。

  應該看到台灣本土化趨勢在加劇,我們“和平發展”的步伐應當加快。過去我們做台灣人民工作缺的就是“交流”與“合作”兩大管道。如今這兩大管道暢通,兩年多成績也是巨大的,但要根本改變台灣的認同,還需要加大力度,持之以恒。我們目前對台灣影響力還僅止於台灣北部,中南部還有許多不足,亟待我們去加強。任何以台灣選舉結果輒言“收縮”的言論都是錯誤的。我們要珍惜好不容易得來的機遇,加大涉台工作力度,讓更多選民認同我們的方針與政策。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1月號,總第157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