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張亞中:營建兩岸共同體實驗特區

(2010-12-19 07:03:19) 下一個

兩岸之間需要更多的聯結方式


  中評社香港12月19日電/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張亞中在《中國評論》月刊十二月號發表專文《平潭的未來定位:“兩岸共同體實驗特區”》,“期望平潭特區能為目前的兩岸和平發展與未來的和平統一做出貢獻”,表明:“推出‘兩岸共同治理平潭’此一構想,代表著開啟一個新的兩岸互動時代,也等於為兩岸未來的共同治理預做試驗,屬於兩岸和平發展期的特色,有其宣示的政治意義,表示大陸有心胸與台灣共同治理中國人的土地,實驗的目的在於為中國式的‘善治’找尋一可參考與依循的道路。”文章內容如下:
  
  前言:為兩岸的政治關係而服務

  我想大膽地提出對平潭的期望!

  先說淺見:期望平潭特區能為目前的兩岸和平發展與未來的和平統一做出貢獻。

  它與港澳不同,港澳是做為統一後,“一國兩製”的實驗區。平潭可以做為兩岸和平發展期(或者可以說是統一前)的政治實驗區,它的政治實驗不是統一後的“一國兩製”,而是統一前的“兩岸共同體”。

  福建省目前將正在規劃建設的平潭綜合實驗區,定位於兩岸人民共同參與的實驗區,力求在參與中體現合作,在合作中增進共識。所謂“共同參與”可以用“五個共同”來概括:共同策劃、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福建省政府認為,“五個共同”是海西建設給予台灣政府、企業和民眾,有別於大陸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獨特待遇和大陸以外資本所沒有的獨特機遇,緊緊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此一重要發展機遇,將能夠大力促進台灣在海西與大陸的經濟發展。

  “五個共同”是一個突破性的思考,但是由福建省目前所擬定的內容來看,基本上仍是一種共同創造經濟繁榮的思路,仍然停留在經濟層麵,企盼透過平潭為海西創造經濟利益,或者為平潭找出一個最適合的開發方式。

  此一以經濟發展為主軸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回顧整個北京當局海西區的推出,因平潭屬最近台灣,又是一待開發地區,有承擔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任務。在多次與大陸的朋友談論中,認識到北京的思路似乎是期待平潭能夠為兩岸關係與未來的和平統一做出貢獻。

  如果我們順著這個思路來思考,平潭所以能夠得到中央特殊的地位,固然包括希望平潭能夠為福建或海西經濟做出貢獻,但是應該是更期望平潭能在兩岸和平發展中扮演“試驗性”角色,其“試驗”結果,可供未來兩岸政治合作與邁向統一時的思考。

  兩岸已經簽署ECFA,經貿關係更趨密切。對於北京而言,歡迎台商至整個大陸投資、貿易、生產,而不會獨厚平潭。或者再進一步說,整個海西經濟區能夠發揮的特殊條件,都因為ECFA的簽署,讓海西經濟區對台灣的吸引力相形降低。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出發,更應該思考平潭的特殊功能應該在哪裏?

  兩岸在進入ECFA時代後,有兩件事變得很重要。第一、兩岸政治關係如何開展,除了“談”以外,有無什麽可以“行”的東西?第二、由於兩岸目前的共同重迭認同並沒有因為兩岸的經貿密切交流而加深,反而有逐漸分離的趨勢,有無什麽具體實踐可以強化兩岸的認同?

  經驗顯示,單純的自由貿易(WTO、FTA或ECFA)並不必然帶來成員間的共同認同,這也是歐洲國家選擇用共同體(共同治理)來推動統合,而不隻是期待僅有的經濟整合而已。兩岸進入ECFA後,積極推動由兩岸人民所共同參與的兩岸治理,發展統合機製,是可以推動的工作。

  平潭的角色與功能可以在此! 定位:“兩岸共同體實驗特區”

  目前平潭定位為“開發實驗區”,以經濟為主,相對於大陸已有的眾多“開發區”或“特區”,難以凸顯其特色。另由於平潭基礎建設仍然緩慢,短期內也很難吸引到重量級台商前往投資。

  我的淺見,平潭應該減弱其做為“兩岸經濟特區”的構想,而將其轉於帶有政治意涵的“兩岸共同體治理特區”。也就是說,平潭特區的特色不在“經濟”,未來平潭特區的特色在於具有“政治”與“公共政策”意涵的“治理”,經濟隻是次要。“兩岸共同治理”才是平潭實驗區最大、最核心的特色。

  在這樣的思路下,宜以“政治與經濟並重”的規劃來思考平潭未來。平潭特區的成敗不在經濟,而在於它能夠為兩岸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提供什麽樣的經驗,或產生什麽樣的效果。

  構想:共同治理的組成

  (一)先成立“兩岸共同治理平潭顧問委員會”。

  顧問委員會由兩岸社會賢達共同組成。其最重要工作為平潭推舉“兩岸共同治理平潭委員會”(以下簡稱“共同治理委員會”)的成員,並為未來兩岸共同治理的內容範圍做確定。

  (二)“兩岸共同治理平潭委員會”的成員。

  成員由兩岸各占一半產生,其中一人為主任委員,其職能類似於行政首長。在完成整個規劃,並運作一段(訓政)時期後,未來的行政首長可由平潭居民選舉產生。行政團隊負責平潭的市場定位與經濟開發方式。

  平潭的位階可以考慮雷同於港澳特別行政區。

  (三)共同治理部門。

  整個平潭治理部門包括行政、立法(代表會、理事會)、司法(法院)三個部門。由兩岸公務人員共同參與。

  如何讓兩岸公務人員自由共同參與?當然,最好的方法是透過兩岸(海基、海協)協商,同意此一共同治理構想,並確定在平潭工作年資未來可以與在兩岸本地年資連結。不過,由於目前兩岸政治關係還沒有完全解凍,台北方麵大概不會同意這樣的建議,因此,大陸方麵可以用下列方式處理:

  (四)行政共治。

  行政體係方麵,由兩岸公職人員共同參與。

  在平潭任公職的大陸公務人員均需符合大陸公職的條件(包括行政與司法),在平潭任職的台灣人民,可以在台灣委托單位,招募符合公務人員(包括法院人員)程度的人員,經錄取後,大陸認可其公務人員資格,並視同具備大陸公務人員條件。如果將來選擇在大陸定居,享有應有的醫療、社會保險與退休金。初期,台灣方麵可能會公開不接受台灣人民未來在台灣任公職接軌的主張,但是,我們相信,隻要兩岸關係持續往前走,未來這個問題不難處理。

  平潭的規劃者目前碰到一個難題,即台北官方不願意配合海西或平潭的規劃。大陸方麵可以思考的是,台灣是個民間社會為主體的政治結構體,隻要未來的規劃能夠讓台灣在其中享受到利益,共同治理的概念是很容易被接受的。

  在平潭任職公職的薪水,兩岸人民均同職同薪,且不下於雙方任何一方的標準。

  (五)立法共治。

  立法體係方麵,民代會初期由兩岸人民自行分別產生(即所謂“協和式(consociational)的民主”),兩岸人民各依其自己願意的方式產生。過一段時間後,經由兩方共同同意後,以同一種方式產生。

  由於兩岸人民在平潭的人數會有不一定成比例的情形,建議以兩層次方式處理。下層(可能以代表會為名稱)以兩岸人民所占的比例概略分配,上層(可能以理事會為名稱)容許雙方對其本身重要事務享有否決權。

  透過如此運作,可以讓兩岸在平潭進行一種特有的中國式民主實驗,一種符合中國文化特色的民主機製,而其結果對於兩岸在民主製度方麵的接軌應有其意義。

  (六)司法共治。

  兩岸在平潭司法人員的甄選方式與行政人員相同。

  司法體係方麵,設置法院,在審判時,雙方的法律均可引用,取其最有利於人民者(經由此一程式,兩岸可以在司法方麵統合與接軌)。

  意義:經由參與強化認同

  從2008年起,兩岸關係進入一個大交流時期,三通與ECFA代表著兩岸已經進入共同的生活圈與經濟區,但是,很遺憾地,兩岸間的認同並沒有因為交流的緊密而增加,反而是在逐漸減弱。

  從學術的研究可知,物質性的交往與認同增加並沒有必然關係,交往隻是認同增加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兩岸間的共同認同無法增加的因素很多,包括兩岸曆史因素、台灣政治人物的操弄、兩岸政治體製的不同等等。如何強化兩岸的共同認同,從曆史教育上是一個方法,從交流的內容加強也是一個方法,還有一個最有效果的途徑就是開啟兩岸的政治參與。

  “沒有參與就沒有認同”,這是研究認同的一個基本道理。小到對家庭、大到對社會、國家。所有能夠產生認同,是因為我們參與這個共同的生活圈,產生了命運共同體的休戚與共感覺,更重要的是,我們參與其中,我們共同分享參與過程與參與後的榮辱。如果一個地方隻是我們躲藏、逃避、營利、享受、但是沒有參與,我們很難產生共同的認同。

  很多在國外的第一代移民者,終其一生沒有歸屬的感覺,原因固然在於文化背景的差異,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在當地政治參與,他們沒有政治上的主導權,而隻是個政治上的附屬品。因此,他們對當地有熟悉、習慣,但是沒有認同。很多在大陸的台商不也是同樣的感覺嗎?

  參與有不同的層麵,也產生不同深淺的認同,如果要強化兩岸的國族認同,政治參與是個必然要處理的問題。簡單地說,政治參與是強化國族建構的必要條件。

  兩岸的政治分離已經逾六十年,我們很高興看到,這幾年兩岸關係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進展,但是兩岸共同的政治參與仍然是零。在後ECFA的時代,兩岸必須認真思考共同治理的可能。

  兩岸統合學會主張用兩岸統合做為目前兩岸和平發展的政經結構,也就是透過各種類型的共同體,讓兩岸可以共同參與整個中國事務的經營,共同體其實就是“五個共同”的具體實踐。

  兩岸統合學會已經提出“文化統合”、“經濟統合”、“貨幣統合”、“安全認同”、“身分認同”、“國際參與”與“和平協議”等七大統合政策(願景)。這七項均是以議題來區分。“平潭共同體實驗區”是以一個地區做為“共同體”的實驗區。當然,在這樣的思維下,平潭已經不再是福建的平潭,也不是海西的平潭,而是兩岸的平潭,有著兩岸共同政治參與的平潭。

  推出“兩岸共同治理平潭”此一構想,代表著開啟一個新的兩岸互動時代,也等於為兩岸未來的共同治理預做試驗,屬於兩岸和平發展期的特色,有其宣示的政治意義,表示大陸有心胸與台灣共同治理中國人的土地,實驗的目的在於為中國式的“善治”找尋一可參考與依循的道路。

  試驗期間自然可以得到若幹經驗,如果成功,可以推展到其他地區,也可以強化台灣人民對於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其所產生的正麵影響力,可能是我們現在都無法預估的。

  基於一份民族情懷提出以上淺見,自然有所不足,希望拋磚引玉,共同為平潭與兩岸的未來找一條創新的出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