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二炮部隊試射東風-15戰術導彈。 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電/東方網編譯美國保守智庫企業研究所14日刊發該研究所研究員卜大年的文章稱,一旦台海衝突爆發,中國有可能會采取先發製人的戰術,在美國及其亞太盟國做出戰略決策前,摧毀其空中及海上軍事設施。在這種情況下,新德裏很有可能會成為華盛頓的最大救命稻草。不過文章稱,雖然印度目前正大力開展軍事建設,而且似乎希望從亞丁灣向新加坡投射海軍力量,但其是否及何時會參與美中衝突尚未可知。
解放軍革新導彈戰法美軍麵臨前所未有威脅
文章稱,中國表示其會在某些情況下統一台灣,並稱其已做好阻止美日軍隊馳援台灣的準備。在這三者當中,北京顯然認為美國是最強大的對手,因此其尤其注意識別美國的弱點。目前,中國已確認美軍存在五大弱點:首先,美國過度依靠信息或C4ISR係統;第二,華盛頓後勤戰線過長,有損美軍在衝突中迅速調動兵力的能力;第三,美軍承擔義務過多,兵力使用過度。第四,美國的政治體係不利於軍力的充分發揮,特別是其對傷亡率的反感;第五,美國過度依靠同盟,各國獨特政治導致難以展開有效軍事行動。
在中國看來,美國存在嚴重的弱點,特別是危機期間快速反應能力不足,借助強調突襲、先發製人的軍事理念和戰略原則,北京能夠在美國作出反應之前,快速發動並結束作戰目標有限的突襲。
文章稱,在不斷演變的中國作戰理念下,對中國軍事技術革新進行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不過,文章指出,人們應該避免妄加揣測,在真空條件下評判中國的新軍事能力。例如,美國波士頓學院政治學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羅伯特.羅斯說:“中國即將發展並部署一支變革性不對稱力量的論點是不切實際的,該論點並未能體現出當前中國軍力的局限性、其設計並開發新技術與武器係統的固有困難,以及其反艦彈道導彈係統麵對美國應對措施時的弱點。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項目不是“銀子彈”,不能逆轉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威懾態勢,或破壞美國同盟。”
對此,文章稱,中國並未尋求“銀子彈”,而是尋求自信存在可用優勢的地區。重要的問題在於,中國如何在特定時間範圍內,利用特定軍事力量,借助特定軍事理論,實現特定政治目標。以台灣為例,如果中國對台使用武力,其可能會通過創新方式充分利用兵力。在解放軍如何利用其軍力的問題上,中國日漸增強的導彈力量——包括反艦彈道導彈——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看起來,中國武力統一台灣的計劃中,包括對台灣島發動懲罰性攻擊,和封鎖並擊潰任何馳援台灣的軍事力量。該戰略由“攻其不備(也可能是先發製人)”理念引導,主張攻擊美國戰鬥網絡中的關鍵節點(例如,後勤,C4ISR),並對“維持並支持敵軍作戰體係的重要目標”發動集中攻擊。對集中攻擊和先發製人的強調,源於中國對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的戰術戰略的批評。據中國分析家認為,在海灣戰爭中,美軍有足夠時間集結兵力,而且期間並未遭遇攻擊;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火力不集中,無法發揮應有效力。
如果在對台灣島發動迅速懲罰性攻擊後,中國無法實現其既定戰略目標——例如,把台灣帶到談判桌上——其看來就會升級衝突。中國可利用導彈力量“打開”台灣的大門,摧毀台灣所有機場、跑道,並確定對台空中優勢。之後,中國空中力量就可再度對台發動攻擊。與此同時,中國還會設法阻止美國和日本幹涉台灣問題。事實上,中國正在圖謀針對日本境內嘉手納空軍基地和岩國空軍基地發動大規模空中和導彈襲擊。雖然此舉存在一定的地緣政治風險,但北京可能會樂意冒險,這是因為中國認為華盛頓會把這種針對美國及其盟國基地的攻擊視為既定事實,理由是美國沒有良好的常規應對辦法,而且也不會冒打響核戰的風險。
如果中國認定對戰美國是成功統一台灣的條件,那麽解放軍就會執行海上封鎖戰略,利用攻擊配備有巡航導彈的潛艇和戰機,以及攜帶機動彈頭的陸基彈道導彈,威脅美國航母及其他戰艦。目前,解放軍正發展情報、監視、偵察能力,以定位在海上遊弋的美國海軍水麵戰艦。解放軍海軍可利用其潛艇力量攻擊在美國海軍水麵攻擊群。中國常規攻擊潛艇配備有反艦巡航導彈和魚雷。很明顯,解放軍革新了導彈的用法:其在彈道導彈彈頭上加裝了尋的器,當彈頭飛向目標區域時,尋的器就會激活,之後引導彈頭攻擊移動艦艇。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但也並不是“銀子彈”。中國陸基彈道導彈可擊中海上移動水麵艦艇,美國海軍此前從未麵臨過這種威脅。鑒於這種導彈可改變航向,所以與非機動彈道導彈彈頭相比,反艦彈道導彈攜帶的機動彈頭更難攔截,特別是在同時麵臨來自配備有反艦巡航導彈的中國潛艇、水麵戰艦以及飛機的威脅的情況下。
文章指出,導彈在中國戰略文化中的重要性也值得思考。數十年來,中國軍工企業始終致力於完善陸基導彈。導彈力量在中國軍事建設中占據著頭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國戰略文化中,導彈也受到偏愛,因為中國戰略仍不認可過度遠征或分散控製。有鑒於此,美軍可以預料到,中國會投入大量資源,完善其陸基導彈,以便攻擊遠距離移動目標。
中美若爆發軍事衝突解放軍潛艇數量優勢將顯現
文章稱,在中美軍事衝突中,潛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過去十年多年時間裏,解放軍以每年三艘的速度采購擴張潛艇部隊。解放軍海軍目前擁有60多艘常規與核潛艇,而且其性能在不斷增強,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然而,在中國現代化其軍事力量的同時,美國卻在收縮其地亞太地區的軍力。自1995年以來,美國海軍潛艇艦隊規模縮減了近30%,擁有潛艇數量從100艘下降至71艘。其中,戰術潛艇的削減量是最大的,從82艘削減至57艘。
雖然美國潛艇性能更強,但在一次危機中,美國幾乎不可能一次性將之完全部署至太平洋海域,或是靠近太平洋海域。而且,據美國海軍作戰學院的萊利.戈德斯特恩和威廉.慕裏教授稱,中國潛艇還有另外一個優勢:解放軍海軍潛艇能夠以數量優勢抵消美國海軍潛艇的質量優勢。不過,文章指出,雖然數量很重要,但隻有數量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軍隊的投資趨勢同樣重要。中國已經製定了一個專門項目,發展強勢軍力以及阻斷美軍、攻擊美國的軟肋。而相比之下,美軍的投資並非集中在發展這些能力上。十年間的多數時間裏,美國都在投資發展反叛亂部隊。
這意味著,不僅裝備采購與亞洲資金不足(如潛艇、海上巡邏、敏銳且技術的攻擊)的潛在衝突有關,而且與亞太相關的訓練及學說也受到了影響。距離美軍不得不慎重考慮可能會讓它損失艦船、海員、飛機以及飛行員的衝突的時期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不過,擁有眾多參與並贏得主要海戰及空戰的曆史經驗,並不意味著當前忙於反叛亂行動的美軍針對這些戰鬥進行了安排或者做好了準備。相反的,中國軍隊的投資一直以優化自身在台海衝突對抗美軍為目標,或者用於發展一係列高端導彈、航空航天工業以及開展海上行動等。
中國有能力在衝突時摧毀美軍盟友海空設施
至於美國與亞太地區的同盟關係,文章稱,乍看之下,與中國相比,美國及其盟國似乎占據絕對性的優勢。美國的所有盟國都在對各自的軍隊進行現代化,並將多數投資用在海上偵察、攻擊以及發展海下能力上。作為美國的重要盟友、華盛頓政府在亞太地區投射兵力的平台,日本正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陸基與海基彈道導彈、防空係統以及水下力量。其中,日本航空自衛隊正計劃升級其戰機編隊,它可能會購買具備隱身性能的F-35戰機,以及通過獲得無人機、空中預警機以及聯合直接攻擊炸彈等武器,發展在更遠距離內開展精確攻擊的能力。
如果中國無端發動一場攻擊,而且這一攻擊看起來像是其改變地區力量平衡的開端,那麽日本、澳大利亞以及新加坡等盟國或許會盡其所能幫助擊敗中國軍隊。不過,現在的他們都不願意參與其中。而且,即使他們真得這樣做了,那麽亞洲也沒有能夠調整戰略、政策以及軍隊作戰的機製。而且,他們之間也沒有與應對危機有關的共同學說或標準協定。更為糟糕的是,美國的盟國之間仍就存在極度的不信任:日本和韓國無法信任彼此,更不用說東南亞的諸多國家。因此,在許多衝突想定中,這一聯盟的總和總是小於他們各部分之和。
不過,美中關係問題專家羅伯特.羅斯表示,東亞存有大量海上資產,這些資產能確保美國維持穩固的軍事存在,應對崛起的中國,並且保持對美國有利的力量平衡。美日同盟以及美國-新加坡密切的戰略夥伴關係,能為華盛頓政府提供進行地區力量投射的必要海上及空中設施。此外,美國還發展了同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之間的戰略合作。這三個國家都擁有重要的港口設施,在高度緊張的時期裏,這些設施都有助於增強美國的能力,不管這種緊張是與朝鮮有關還是涉及到了台灣地區。
由此可見,即使盟軍傾向於支持美國作戰,中國也可以在這些國家作出戰略決定前打掉他們大部分海軍和空軍設施。這樣一來,文章得出結論稱,一旦中美爆發衝突,華盛頓最大的戰略希望就是印度。在維持地區平衡方麵,印度有潛力成為華盛頓最強大的夥伴。印度和美國都擔心中國在印度洋的活動。印度正在建造或購買潛艇、水麵軍艦,提高偵察能力並向印度洋投射更多的兵力,而且似乎希望從亞丁向新加坡投射海軍力量,但印度是否及何時會參與美中衝突尚未可知(美國是否及何時參與中印衝突也未可知)。也許僅是印度的存在和增長的能力就足以幫助阻止中國主宰東亞和該區的海上要道。未來印度在亞洲平衡方麵的作用可能與中國實現抱負的能力同樣重要。但現在新德裏如何在此點發揮作用仍不得而知。
文章在總結中稱,在計算總威懾力時,美國不應該把其盟軍及盟軍可提供基地計算在內。鑒於盟軍必須考慮多重政治因素,所以華盛頓應該將之視為一種或有或無的資產。
這是因為,雖然乍看之下,美國及其盟國軍力較中國強大,但中國擁有的某些固有優勢——例如,中國的地理位置與其不斷增長的國際影響力等——使問題變得複雜化。而且,中國軍事理論——尤其是,在衝突中,北京知道如何利用已知的美國的弱點——可能會比美國和盟軍紙麵上的壓倒性能力更有用。
對於美國而言,其需要保護本土不受來自太平洋的威脅,阻止對美存有敵意的國家主宰亞洲地區,為亞洲地區盟國提供安全空間。不過,美國實現這些目標的能力,需要在考慮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力量下評估。華盛頓必需深入理解北京對其在兩國軍事競爭的表現、中國軍力和軍事學說發展趨勢及其力量結構等問題的看法。
最後文章指出,有關“關注中美競爭不妨礙中美國合作”的認識是錯誤的。相反,如果分析家能夠使決策者更清楚美國在兩國軍事競爭中的位置,那麽沒有根據的恐懼就會煙消雲散,而有理由的擔憂則可尋方補救。成功的展開對華軍事競爭,不但有助於提高美國威懾力,避免衝突爆發,還有助於防止北京采取自己都不想采取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