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評論:要ECFA的台灣人為何不吭聲?

(2010-07-10 02:58:32) 下一個

台灣這幾天出現這幀“要ECFA”的廣告,版麵很大,卻無名無姓,看不出是誰登的。(中評社 林淑玲攝)


  中評社台北7月10日電(評論員 林淑玲)台灣朝野為了ECFA血濺“立法院”,全案迄今僅徑付二讀,後續還有一段路要走。在正反較勁過程中最吊詭的是,台灣有539項產品列入早收清單,工業、服務業、農漁業及大批相關從業人員都可立即受惠;但在馬政府為了推ECFA承受莫大罵名,藍委被打得頭破血流時,這些因ECFA獲利者的聲音,竟微弱到幾乎聽不見。

  台灣“經濟部”前天公布最新模型試算結果,ECFA簽署之後,大陸調降539項貨品關稅,將使台灣經濟成長率增加0.4%,相當於新台幣550億元;同時將使台灣整體產值增加0.86%,相當於1900億台幣,初期可增加6萬就業人口。這都是台灣簽署ECFA實際受惠的數字,反映到基層,就是台灣企業賺的錢增加了,失業率也可以降低。

  然而,從馬政府開始推動洽簽ECFA到現在,一直是反對聲音叫得很大聲,支持的都是在台麵下默默運作。在兩岸簽署ECFA前,包括石化業、汽車業、工具機等業者紛紛私下透過各種管道與馬政府交涉,爭取納入早收清單。反過來,在民進黨高分貝宣傳ECFA將造成多少人失業、台灣的產業會多慘,而馬政府辯得滿頭大汗時,這些業者卻跑得無影無蹤。

  過去這段時間,雖偶有零星的工會、團體出麵登廣告挺ECFA,不論規模和強度都和反對團體完全不成比例,而且綠營反ECFA是站到街頭遊行,這些支持的人都是躲在冷氣房裏,動動嘴巴,或出點錢登廣告交代了事,應付的味道很濃。這幾天,“立法院”為了審查ECFA召開臨時會,雙方劍拔弩張,平麵媒體密集出現一幀“別再亂,我們要ECFA”半版廣告,版麵是很大,卻沒名沒姓,完全看不出刊登者是誰。

  綠營賣力動員群眾在626站出來反ECFA,不論是主辦單位宣稱的10萬人,還是警方估算的3萬人,都是結結實實的民意表達,每一張臉都呈現在陽光下。台灣支持ECFA的一方,人數絕對超過這3萬人或10萬人,但這些人都把自己隱藏起來,變得好像隻有馬政府一頭熱在推動,綠營反對氣焰才會愈來愈高。

  綠營宣稱台灣多數民眾反ECFA,批評馬政府發布的民調造假,馬政府無可奈何又繼續做民調,但民調出來還是被綠營指責是做出來的,口水戰沒完沒了。馬政府苦就苦在挺ECFA的民意都不出來,政府花錢打廣告、下鄉宣導都是自己在那裏唱獨腳戲;不像綠營登高一呼,就會跑出一堆人,人數雖然不多,至少都看得到、摸得到。

  支持的聲音如果一直出不來,綠營政治人物可以毫無忌憚將反ECFA無限上綱,進行政治操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南台灣,由於農漁業者都想搭ECFA免關稅列車到大陸拓展市場,積極地到處找管道,高雄市長陳菊最近走訪高雄縣拉票時,也不敢再公開反對ECFA。這就是民意的力量!

  比起台灣其他的公共政策,ECFA的推動過程極為罕見,既然許多納入早收的業者都立刻獲利,按理他們應該要站到第一線去推動,甚至組成遊說團去說服綠營。應該是業者衝在執政黨之前,而不是讓馬政府站在第一線,讓國民黨“立委”以鮮血去為他們爭取利益。

  要ECFA的業者或勞工為什麽不敢站出來?不外是怕被綠營戴帽子。部分大企業更是抱著投機心理,兩岸奔波四處爭取納入早收,卻不想得罪民進黨,尤其南部地區多是民進黨執政,得罪了父母官,可能會有後遺症。再者就是,想揀便宜的心態,讓馬政府自己去對付綠營,他們隻要坐等上菜就好了。

  但這個現象就是怪,反ECFA的一方隻要拉幾十個人,就敲鑼打鼓喊得震天響,眾多因ECFA受惠的產業、群眾卻選擇當沈默的多數,馬政府竟也束手無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