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日本新華》:從唐駿“學曆門”看海歸人才泡沫化傾向

(2010-07-10 02:37:30) 下一個


  中評社香港7月10日電/《日本新華》10日刊發署名文章說,近日來,中國“打工皇帝”唐駿的“學曆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事情雖然還沒有最終結論,卻足以讓人們看到中國社會科學精神的缺失和“海歸”人才泡沫化傾向。

  文章說,80年前,胡適先生曾寫過一篇《差不多先生》。在“差不多先生”眼裏,紅糖和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陝西差不錯,汪先生和王先生也差不多……80多年過去了,在很多中國人身上依然能看到“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在他們眼裏,“博士”和“博士生”差別不大,開會遲到幾分鍾也沒什麽不可以——正所謂“差不多就行”。正是由於科學精神的缺乏,才會有張悟本的橫行、學術腐敗的頻產、“樓倒倒”等事件的屢發。具體到唐駿的“學曆門”,不管是有意無意,總有一些人認為,唐駿在加州理工學院做過研究,同時拿到某所大學的所謂“博士”學位,就可以說“是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

  文章指出,唐駿“學曆門”背後,是偏離現實的“完美化”價值觀在作怪。在中國,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媒體上,大家都喜歡把成功人士塑造成完美、高大的“全才”形象。按照這種思維,成功人士不僅事業做得好,還應該擁有一流的教育經曆和學位。除此而且應該品德高尚、作風正派,最好還能家庭幸福、孝敬父母,如果再能慷慨捐助、見義勇為,那就最好了。所謂的“成功人士”,大都背負著沉重的“道德魔咒”。其實,成功人士也可以隻是小學畢業,也許家庭並不幸福,也可能並不高尚。

  文章稱,唐駿“學曆門”還折射出中國“海歸”人才的泡沫化傾向。負笈域外,寒窗苦讀。許多時候,艱難的生活境遇中是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的。在這種背景下,渴望一張文憑,就有可能另擇“捷徑”。當今,身在異域的準“海歸”多數人都不甘平凡。最可怕的是,有些人脫離平凡的途徑不是靠踏實努力和辛勤付出,他們每天都在想法子,每刻都在設法鑽空子。當某些人通過種種“捷徑”達到目的、嚐到甜頭,對其他觀望者無疑是巨大的“鼓舞”。這樣,買賣學曆、代發論文、代為在海外出版論文書籍、誇大成績,各種怪事屢見不鮮。經濟會出現泡沫,殊不知,人生也會出現泡沫。仔細觀察,回到的中國多少“海歸”名流都被一個大大的泡沫包圍著。這個泡沫有的時候是他自己吹起來的,有的時候則是周圍人吹起來的。泡沫大的時候,光彩照人,一旦泡沫破裂,這個人也便身敗名裂。

  文章說,中國人需要科學精神和科學習慣。也是80多年前,“五四運動”的口號之一便是“科學”。80多年過去了,中國在各方麵進步是明顯的,問題也是明顯的。神州飛天、科技奧運圓夢,中國人是可以有科學精神的。隻是,科學還遠遠沒有成為每個人的信仰,科學沒有成為每個人的習慣。中共領袖毛澤東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當今社會,更要讓科學精神融入血液,要讓科學習慣融入文化。簡單說,就是讓嚴謹認真的態度成為一種習慣。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人同樣需要踏實心態和誠實精神。中國的“海歸”應更踏實一些,誠實一些。有了起碼的誠實精神,中國的誠信便不會坍塌,良心便不會泯滅。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有一分能力就說一分能力,不誇大,不吹牛,尤其不要吹“泡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