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國分析:伊核,美國圍而不攻的深層原因

(2010-07-18 10:04:42) 下一個

西方諷刺中國偏袒伊朗核問題的漫畫


  中評社/巴以問題、伊核問題、伊拉克問題……中東地區局勢錯綜複雜,熱點問題集中且都處在變化與調整之中。這些變化的因素有的來自中東地區各國內部,有的來自外部,本文試圖探尋新變化的特點,挖掘變化背後的原因,解讀各國在變化中的新考量。

  伊核,美國圍而不攻

  伊朗原子能組織主席薩利希7月7日表示,聯合國和美國對伊朗實施的新製裁可能延緩伊朗核計劃進展,但不會使伊朗停止核計劃。按照西方媒體的說法,這是伊朗官方首次公開承認新製裁影響到了其核計劃。

  繼聯合國安理會6月9日通過了第四次製裁伊朗的第1929號決議後,7月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又簽署了單方麵製裁伊朗的法案,無論在力度還是範圍上均大大超過安理會相關決議,被稱為對伊“史上最嚴厲製裁”。在伊朗與巴西、土耳其簽署“非常接近於國際原子能機構所提出條件”的核燃料交換協議背景下,美國“迫不及待”出台製裁措施凸顯其對伊態度的異常強硬。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東研究室主任王京烈認為,美國的這種態度是冷戰思維的延續,尤其是在伊拉克戰爭之後,中東地區敢於向美國挑戰的國家隻剩下伊朗。伊朗與美國的敵對狀態直接影響到了美國對海灣地區石油資源的控製。

  然而,因為深陷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的泥潭,美國內反戰情緒高漲,且顧忌過分刺激會掀起其他一些伊斯蘭國家的反美情緒,美國目前采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用經濟製裁為主而非軍事手段施壓,並在這個過程中等待機會,尋找變數。王京烈認為,西方多年的經濟製裁對伊朗還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作為中東產油國,伊朗的發展明顯滯後於阿聯酋、沙特等國,而把大量資金投入到發展和購買武器方麵,則進一步拖累了伊朗的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周邊的一些中東國家也對伊朗核計劃憂心忡忡。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盟友以色列堅決反對伊朗發展核計劃,並威脅“隨時可以對伊朗發動戰爭”;近來,沙特也透露願意為以色列對伊朗作戰“放開領空”,阿聯酋則積極參與到了對伊朗的國際製裁當中。王京烈認為,地緣因素決定伊朗隻是美國全球戰略中的一個“麻煩”,但卻是以色列實實在在的“威脅”,所以以色列總是力圖為打擊伊朗“推波助瀾”;而周邊阿拉伯國家也不希望破壞現有的力量平衡。

  但是,伊朗認為其核計劃是“關涉民族尊嚴和國家長遠發展的基本國策”,不會輕言放棄。正如美國外交學會專家雷塔基所言,對於伊朗越發嚴厲的製裁可能反而會促使其對核武器產生更大需求,因為伊朗會認定隻有擁有核武器才能在麵對力量強大的西方時找到平衡。

  巴以,可能調轉船頭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7月8日表示,以色列願意與巴勒斯坦恢複“麵對麵”的無條件和談。此前,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暗示或在今年9月重啟巴以直接談判。5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克與巴勒斯坦總理法耶茲也舉行了會談,這是以色列對加沙發動“鑄鉛行動”以來的首次高層次接觸。以上這些積極動向可能暗示著,漸行漸遠的巴以和平進程又向著積極方向調轉了船頭。

  巴以問題錯綜複雜,是中東諸多問題的核心,久拖不決,影響整個中東形勢。近年來,巴以雙方劍拔弩張之勢日甚。激進力量哈馬斯在對抗以色列的鬥爭中表現搶眼,並客觀上控製著加沙地區;以色列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主席內塔尼亞胡上台後,對巴方持強硬立場,甚至在建設猶太人定居點問題上與美國齟齬。

  由於實力上存在差距,以色列在巴以和平進程中占有主動。此次內塔尼亞胡的表態,可認為是頂住國內政治壓力、向美國和國際社會多方努力的一次“妥協”。以色列執政黨右翼和宗教聯盟對凍結猶太人定居點存在疑慮,不希望內塔尼亞胡向美國讓步;但美國為盡快促成巴以和談以獲得阿拉伯國家在伊拉克、伊朗等一係列問題上的支持,不斷加大對以壓力,而土耳其、埃及、沙特等國的外交施壓則把以色列置於孤立的國際環境中,內塔尼亞胡的表態也有解燃眉之急的用意。

  由於在解決巴以爭端方麵存在分歧,3月28日落幕的第二十二屆阿拉伯國家聯盟峰會沒能為促進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提出實質性舉措,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建國的支持被一些西方媒體指為“口惠而不實”。對此,王京烈指出,必須肯定阿拉伯國家在支持巴建國上的堅定立場和所付出的努力。回顧曆史,阿以衝突分為三個階段:從以色列建國到上世紀70年代末的全麵對抗階段,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馬德裏中東和會的相持階段,以及從馬德裏中東和會至今的政治解決階段。目前,阿拉伯各國都在積極努力尋求政治解決,但由於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和談進程產生了一些反覆,但政治解決的主旋律不會改變。

  巴以問題的和平解決需要地區各國拿出誠意,作出必要讓步和政策調整,也需要國際社會給予更多關注,付出更多努力。王京烈認為,尤其對以色列而言,當前麵臨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要改變自己的安全觀,另一個要努力融入中東社會,而要融入中東社會就要把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放在首位來對待。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王鎖勞教授認為,土耳其與伊朗等非阿拉伯國家近來在推動巴以問題的解決上表現積極,作用凸顯。

  伊拉克,組閣久拖不決
  
  7月3日,美國副總統拜登突訪伊拉克,目的之一是向伊拉克各派領導人施加壓力,以期推動今年3月伊拉克國民議會選舉後就陷入僵局的組閣進程。

  美國計劃在8月底前撤出部分軍隊,但伊拉克組閣遲遲不見進展,美國撤軍缺乏良好的政治環境。目前,伊拉克的暴力事件多數背後都有政治目的,如7日發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造成了400多人死傷的爆炸就是針對什葉派發起,企圖再次挑起教派衝突。在沒有完成組閣的情況下,暴力事件不會停止,美國軍隊很難“全身而退”。

  在組閣結果上,美國或也不得不考慮伊朗在伊拉克什葉派中的影響力。在薩達姆統治時期,包括總理馬利基在內的一些什葉派領導人都曾在伊朗生活,伊朗能夠通過這層關係在伊拉克什葉派中發揮巨大作用,這也成為美國在製定對伊朗戰略時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因素。

  土耳其對於伊拉克政局的影響亦不容忽視。2日,土耳其戰機再次越境轟炸了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組織基地。而此前不久,土國務部長恰拉揚還對伊北部城市進行了旨在密切雙方經貿往來的訪問。土伊在安全領域存在的巨大分歧將是伊拉克重建道路上繞不過的一道難題,而土耳其的對伊立場將對伊拉克政局乃至國家走向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土耳其在中東熱點問題上頻頻亮相,被看做是戰略轉向的一個信號。對此王京烈表示,土耳其近來的表態有多重政治考慮。它是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同時又是中東伊斯蘭國家中唯一的北約成員國,還是最早承認以色列的國家之一,一直被認為是“偏向西方”的伊斯蘭國家。其近來的表現,一方麵是土耳其埃爾多安政府由世俗化路線向伊斯蘭路線靠攏的外在反映,另一方麵也是長期加入歐盟不成,轉而尋求在本地區發揮更大作用,增加和西方國家討價還價籌碼的體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