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評論:警惕歐美聯手,中國需堅定信心

(2010-02-02 06:40:49) 下一個


  中評社北京2月2日電(評論員 餘翔)中國與歐美之間紛爭不斷,歐美聯手製華態勢愈加明顯。2010年國際環境的開局對於中國來說並不順利。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未取得預期成果,力推會議前進的中國卻成為歐美輿論的眾矢之的,成為峰會失敗的“替罪羊”;中國有理、有據、依法處置英籍毒販阿克毛,卻被批違反人權;中國堅持經濟主權,自主調控經濟,未如歐美所願大幅升高幣值,因此成為歐美詬病對象,西方媒體不斷熱炒“中國經濟隱憂論”,有報道稱,將於2月5日召開的新一輪的七國集團財長會議將逼迫人民幣升值,歐美開始“挽起袖子”,赤裸裸的幹涉中國經濟主權;西方媒體無視中國對非洲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反而顛倒黑白抨擊中國進入非洲是唯經濟利益至上,完全不顧民主、人權;中國依法管理網絡,卻反被歐美指責為扼殺新聞自由;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強烈反對美對台軍售,卻被描述成威脅亞太穩定。掌握了世界話語權的歐美儼然將中國描繪成了國際大家庭中的“壞孩子”。

  中國、歐洲和美國三者之間一直存在一個“隱形”的三角博弈關係。每當中美“交惡”時,中國和歐洲的關係必然升溫;中歐關係出現波折時,中美便進入蜜月期。但是近年來,尤其是金融危機衝擊世界格局之後,歐美聯手打壓中國態勢“悄然”成形。

  應當看到每當有新興國家崛起時,現有的平衡總會被打破,損失部分既得利益的歐美國家必然心態複雜。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快速崛起,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對外影響力的提高,“中國模式”吸引力的增加。作為第一個從金融危機中複蘇的大經濟體,中國民眾的信心更是得到空前增強,中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中國與歐美為各自利益展開競爭的領域必將有越來越多的交集。

  但由於中國與西方始終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利益考量,因此,雙方之間存在的分歧、差異導致新的動蕩產生將是必然趨勢。雖然歐美之間也存在角力,但是麵對共同的戰略對手,歐美則有更多的理由彼此聯手。

  近期公布的2009年中國GDP增長數字遠超一年前不少西方經濟學家的預測,達到8.7%,引起西方世界一片驚歎。這次與過去不同,國際上質疑中國經濟增長數字真實性的聲音少了許多。但隨之而來的是歐美要求中國承擔與其當前發展水平所不匹配的國際責任。

  與中國強勁複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美經濟複蘇的緩慢。據美國勞工部21日公布的數據,截至1月16日,一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增加了3.6萬人,就業數據再次惡化。歐美國家政府麵臨來自民眾越來越大的壓力。歐美國家民眾開始對本國政府的執政能力產生質疑。美國國內已對去年11月奧巴馬高調訪華,卻空手而歸頗有微詞。執政一年卻政績“平平”的奧巴馬,正麵臨民意支持率大幅下降的窘境。11月奧巴馬政府還將迎來國會中期選舉。奧巴馬政府亟需找到提升人氣的“強心劑”。

  英、法、德等國也已經爆發了反對政府的大規模示威遊行。歐美國家民眾對政府信心的不足甚至已蔓延到對製度的懷疑。英國廣播公司2009年11月9日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金融危機使資本主義的光環消失,在27個國家的2.9萬名受訪者中,89%的對資本主義不滿,23%的人認為資本主義有著致命缺陷,需要有一個全新的體係來替代它。將有關責任推卸到中國身上,甚至是將中國描繪成一個“壞孩子”,拿中國說事,有助於穩定歐美國家民眾對本國政府的支持,轉移國內的壓力。通過對外政策挽救國內民意是西方國家政府屢試不爽的王牌。

  與美國聯手同樣符合歐洲的利益。金融危機發生後,“G2”一度成為年度熱門詞匯。雖然“G2”並沒有被中美官方接受,中國總理甚至明確反對這一提法,但是歐洲對此提法卻非常“惱火”。與美聯手製華有助於在事實上打破“G2”局麵。

  去年以來,歐洲智庫、媒體對歐洲對華政策進行了反思,結論是負麵的,認為歐盟一直以來認為中國將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的看法是錯誤的,歐洲自認為能在氣候變化、援助非洲、防止核擴散等問題上說服中國展開合作,歐洲需要在《裏斯本條約》下對中國采取與美國類似的務實態度。英國智庫“歐洲改革中心”主任格蘭特甚至表示,中國在氣候變化、伊朗核武計劃、人民幣升值、黑客攻擊西方企業及公共電腦網絡等問題上不合作的立場,證明他之前“一廂情願”認為的“中國將擁抱多邊主義”的看法有誤。英國《經濟學家》雜誌也刊文指出,歐洲和美國對中國的看法漸趨一致,雙方有關對中國是接觸還是遏製的爭吵,已經不合時宜;而歐洲幻想中國成為對抗美國霸權的盟友,更是大錯特錯。

  麵對歐美聯手製華的咄咄態勢,中國需要堅定信心,明確方向,審時度勢,據理力爭,踏踏實實走好自己的發展之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