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張亞中:馬英九從一中各表轉向淡化一中

(2009-12-30 23:39:45) 下一個

張亞中表示,台北已經明顯地從以往主張的“先經後政”轉移到“隻經不政”,“一中各表”也漸滑向“淡化一中”。(中評社 康子仁攝)


  中評社台北12月31日電(記者 康子仁)今天是2009年最後一天,台大政治係教授張亞中上午在一場兩岸關係研討會當中指出,台北已經明顯地從以往主張的“先經後政”轉移到“隻經不政”,“一中各表”也漸滑向“淡化一中”,整體而言,4次江陳會成果豐碩,值得肯定,但是兩岸的認同差距卻在持續加大,這是兩岸未來和平發展的隱憂。

  台灣競爭力論壇今天在“立法院”舉行“2009年兩岸關係總檢討與未來展望”研討會,由知名政論家南方朔擔任主持人,參與討論的學者包括台大政治係教授張亞中、台大心理係教授黃光國、政大東亞所教授魏艾、文化大學大陸所所長邵宗海和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等人。

  張亞中表示,2009年的兩岸關係是“物質化”交流的一年,一切都是向錢看,缺少認同共識的培養,2009年來台的大陸人士不僅較2008年成長了約200倍以上,大陸經貿采購團也相繼來台,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馬飆、江蘇省省委書記梁保華、河南省人大主任徐光春等均率采購團來台。據海協會估計,大陸采購團采購金額達到百億美元。

  張亞中指出,兩岸重迭認同或支持統一的民眾,並沒有因為2008年的馬英九執政或2009年的兩岸物質性交流而增加,反而有降低的趨勢。民眾在被問到“如果兩岸未來各方麵差不多,是否可以統一”時,在陳水扁執政時期,2006年5月,認為“可以統一”與“反對統一”的比率是25.6%與51.6%;同樣的問題,2008年9月,馬英九執政時期是16.2%與66.3%;兩岸物質化交往一年後再次拉開為11.7%與68.3%。

  另外,2009年6月的調查,台灣民眾的自我認同,其中有52.1%認為自己是台灣人、39.2%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隻有4.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比一年前高,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一年前低。

  張亞中認為,北京的策略很清楚,即先經後政。有關政治議題方麵,“胡六點”表示“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包括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製與問題,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張亞中指出,北京這個談話內容也是回應馬英九在競選時以及當選後,對於“兩岸和平協議”與“軍事安全互信機製”的呼籲。但是,2009年,馬英九多次在公開場合,包括與美國智庫CSIS及接受媒體訪問時稱,台灣目前僅將重點放在經濟議題,而不談複雜的政治軍事議題。

  張亞中觀察,大陸涉台學者在期刊與研討會中,多次呼籲兩岸可以就政治性議題展開對話,但是台灣方麵“國安會”的智庫也以“三個準備”或“三個條件”說回應。台北已經明顯地從以往主張的“先經後政”轉移到“隻經不政”,“一中各表”也漸滑向“淡化一中”。

  張亞中表示,台北方麵堅持“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的國家”,馬英九反覆重申“台灣前途由台灣地區2300萬人共同決定”,換言之,“統”、“獨”均為可能選項。

  張亞中指出,2009年兩岸在政治上的互動一無進展,仍然接續以往的“主權”宣示。這一年與以往不同的是,北京得到了華府“尊重主權領土完整”,並將其與“三公報”做連結,不利於台灣。

  張亞中認為,2009年的成果進展最快的是兩岸經貿與社會交流,缺少應有內涵的是文化交流,國際參與上給台灣一點小惠,政治互動上沒有開始。整體而言,4次江陳會成果豐碩,值得肯定,但是兩岸的認同差距卻在持續加大,這是兩岸未來和平發展的隱憂。

  “對於台北而言,2009年是被動因應北京政策的一年”,張亞中說,馬政府不僅沒有一套整體的兩岸關係戰略,ECFA對台灣的重要性也無法說清楚。在政治議題上的退卻使得兩岸關係的互信再次下降,馬英九在地方選舉中的挫敗,也使得北京對未來的兩岸關係不再如2009年初時的樂觀。

  張亞中分析,由於政府沒有兩岸關係的大方向,無法麵對在野黨隨機式的質疑與挑戰;方向茫然、執政無能的氣氛也使得泛藍選民逐漸冷卻對國民黨的支持,馬英九已從神壇步下凡塵、“五都”選舉也將開打,這些都讓2010年的兩岸關係充滿變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