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2008年收益:國內投資巨賺,國外投資巨賠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很顯然,當7月8日中投公司將一份遍及亞洲、美洲以及歐洲地區的國際谘詢委員會名單公之於眾時,這家從誕生之日就備受矚目的主權投資基金似乎向外界表明,他們將借助新成立的國際谘詢委員會來完善自己對外擴張的步伐。
“對中投公司而言,設立這樣全球化的智囊團很有必要,因為在海外投資尤其是金融資產類的投資方麵,中投的經驗還很匱乏。”國內一位擁有多年海外戰略投資經驗的合夥人如是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實際上,中投作出這樣的選擇並非毫無根據,因為在此前出海投資的多個項目中,中投公司的賬麵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僅黑石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兩筆投資的浮虧就超過了53億美元。
投資失利浮虧連連
不難想象,在前後不到兩周的時間先後完成了對澳大利亞公司Goodman Group以及加拿大礦業公司泰科的兩筆投資背後,中投背負了多大的壓力。
“其實對於中投的爭議主要來自於此前投資的虧損。”清科集團總裁倪正東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備受詬病的黑石集團投資中,高達30億美元的資金在短短幾個月內蒸發超過80%,一度使得中投公司當初以每股約30美元的“低價”認購黑石股票顯得有些尷尬,而截至7月10日,記者發現,黑石集團的股價仍然收在8.68美元/股,資金浮虧依然高達70%。
更令人擔憂的是,投資黑石兩年來的浮虧隻是中投海外擴張失利的開局,其後接踵而來的投資失利令中投的浮虧金額不斷擴大,摩根士丹利、the Reserve管理的Primary Fund,以及剛剛出手的澳大利亞公司Goodman Group,中投的每筆投資幾乎都無一例外地遭遇了虧損的命運。
截至7月10日,中投公司當初以48-57.68美元/股的價格區間認購的摩根士丹利股權,迄今其股價隻有25.88美元/股,這也意味著56億美元的資金仍然浮虧超過50%,賬麵資金隻有24億美元。而在對the Reserve管理的Primary Fund投資中,中投更是損失慘重,不僅結束了該基金股東投資者的身份,而且目前還有約14%的資金需要追回,浮虧達7.56億美元。
即便是剛剛以2億澳元(約10.8億元人民幣)投資的澳大利亞公司Goodman Group,如果中投公司通過行權持有該公司8%的股權,那麽如今的市值也僅有9000多萬澳元左右,尚不及投資金額的一半。
“對中投這樣的主權基金來說,長期投資的回報顯然要遠遠大於眼前的得失。”倪正東表示,每個基金都需要投資經驗,而這需要時間的積累,對中投而言,目前正是積累經驗的時候。不過,如果有機會以更低的價格買入優質的資產,那麽幾乎沒有任何基金會選擇高價買入。
在完成了對澳大利亞公司的注資後,中投在7月初宣布同意全資子公司(特殊目的公司SPV)福布羅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私募方式在17.21加元/股購買泰克資源公司10130萬股次級投票權B類股票,總計金額為15億美元,這筆繼認購中國中鐵H股目前唯一處在浮盈狀態的投資以及國際智囊團的成立使得業內認為中投開始朝著更加謹慎的投資方向發展。
彌補中投海外巨虧缺口
事實上,對於中投海外投資的失利,不少業內人士早已指出,可以適當借鑒淡馬錫的做法,投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電信、工程等領域,或是投資能源、原材料等實業,其風險要遠遠比投資金融資產小得多。
然而諷刺的是,在2008年中投公司的收益中,高達100億美元的利潤幾乎悉數來自國債、票據等現金工具,而除了國債、銀行票據以及存款等貢獻的接近30億美元外,剩餘70億美元的收益則主要來自子公司中央匯金投資公司從控股銀行和證券公司獲得的分紅。
“目前中投投向國內和海外的資金比例幾乎成了1:1,都是1000億美元,但大部分的利潤卻來自國內的回報,海外的投資至今仍在浮虧,這樣的差距多少有些讓人難以理解。”安邦集團分析師徐斌如是表示。
記者注意到,根據巴比理財的統計,僅匯金公司在2008年上半年便已經從其持有的建行、工行、中行分別獲得了超過400億元、270億元以及250億元分紅,算上中行2008年中期分紅,那麽總計收益超過千億,而這尚未包括匯金直接從二級市場上獲得的收益。
而根據記者的統計,從2008年9月至今年第一季度,匯金公司動用約18.98億元先後通過二級市場增持的工行、中行和建行2.81億股、8161萬股以及1.28億股股票,在近期銀行股的連續大幅上漲中憑借估值優勢漲幅累計超過30%。截至7月9日,工行、中行以及建行的股價分別為5.27元、4.54元和6.18元,市值約為25.6億元,匯金公司賬麵浮盈高達6.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銀行的浮盈僅是匯金公司收益的一部分,在此次受惠於IPO重啟的券商中,匯金公司依然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因為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建銀投資目前不僅全資擁有中投證券,而且還控股宏源證券、中金公司,並參股中信建投、西南證券、齊魯證券和瑞銀證券,隨著部分證券公司股權轉讓至匯金旗下,公司借助本輪A股行情從旗下券商獲得高額回報幾乎毫無懸念。
“事實上,中投旗下的匯金投資的這些國內銀行,早在資金注入前都已經完成了國有股的改製,對中投來說,注資這些銀行就等於是旱澇保收,隻需要等著分紅就可以了,很難以體現出公司在投資方麵的真實水平。”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中投要想獲得業內的認可,體現出其海外投資的方向與策略,就應把管理資金的國內國外的投資和收益分開,“如果還是將國內的銀行利潤和這些巨虧的海外投資一並計算,那麽這樣的收益和成績根本無法看出中投投資帶來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