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0日電/社會保障不僅僅是一項民生工程,它還是保增長、保就業的長效機製,是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製度保證。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鄭秉文、齊傳君文章表示,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在保增長上下工夫,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因此,2009年注定是社保製度麵臨重大轉折的關鍵一年。
??文章分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所以強調擴大內需是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就在於改革開放以來,內需對增長的貢獻率逐漸縮小,從上世紀80年代占GDP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其中居民消費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遠遠低於同期世界79%的平均消費率。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出口和投資。這種增長方式已顯示出極大的脆弱性,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一些地區的實體經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就說明了這一點。
??長期看,拉動內需的一個重要製度保證是加快社保製度建設。沒有完善的社保製度這個安全網,內需就難以啓動,內需不足就永遠是懸在根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頭上的一把利劍。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社保製度建設應該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個製度保證,甚至可看做是經濟增長的“第四驅動力”。
??文章認為,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無疑是百年不遇的挑戰,更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隻要我們統一認識,凝聚全國力量,協調行動,形成合力,就能趁勢建立起一個既“保和諧”又“保增長”的“雙贏”社保製度。
??其實,許多經濟體的社保製度就是在逆境中誕生、在危機中完善、在巨大的內部和外部壓力下完成其曆史使命的。例如,美國1935年通過《社會保險法》並建立起來的至今運轉良好的社保體係,在相當程度上就是1929-1933年大危機的結果。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屆總統,開始大刀闊斧實施一係列旨在克服大蕭條的“新政”。1935年通過《社會保險法案》,1936年社保製度正式運行,1937年美國私人消費水平就回升到6297億,1940年攀升至6880億,1945年8084億。此後便每五年一個台階∶1950年驟升到1.03萬億,1955年1.24萬億,1960年1.43萬億,1965年1.8萬億,1970年2.19萬億,1975年2.57萬億,1980年3.01萬億,1985年3.57萬億,1990年4.13萬億,1995年4.61萬億,1998年5.15萬億美元。從1947年至今,美國私人消費支出占GDP比重始終在60%以上,一直呈平穩上升趨勢,到1998年逼近70%,成為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發動機。
??美國總統羅斯福1935年1月向議會呈交《社會保險法案》的同時,遞交了拯救經濟的《經濟安全法案》,其本意就是為了保護國民的消費權益。從英文原意上看,前者《SocialSecurityAct》是為了“社會安全”,後者《EconomicSecurityBill》是為了“經濟安全”。《經濟安全法案》是個一攬子“救市方案”,社會保障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例如,它包括老年人和孤兒的救助、減稅;建立“失業信托基金”;建立生育和兒童福利等。可以說,正是1935年美國建立的社會保障製度,把美國從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的地獄之中,拉回到了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天堂;正是從1935年開始日益完善的社保體係,奠定了美國經濟增長方式良性循環的基礎,擔當起了美國社會發展道路鋪路機的重任。
??文章最後說,美國1935年建立社保體係的經驗告訴我們,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是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中國而言,完善社保製度,加快轉變增長方式,既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結果,也是內部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曆史賦予的一個十分迫切的戰略任務。從這個角度看,2009年是完善社保體係的一個絕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