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訊╱題:兩岸關係的轉機與盲點--專訪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 羅祥喜(香港),本刊記者
僵持多年的兩岸關係,因為國民黨的重新執政而出現重大轉機。如何抓住這個來之不易的機遇?如何看待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思維與布局?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是什麽?有何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長期關注和研究兩岸關係的中華歐亞基金會執行長、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暨戰略研究所教授、曾擔任“陸委會”首席副主委及“國防部”副部長的林中斌先生。
兩岸關係緩和
美國鬆一口氣
記者:國民黨重新執政,對美中台關係的未來發展,將產生什麽樣的影響?
林中斌:我認為,馬英九會把民進黨執政初期開始的、完全依賴美國、脫離中國大陸的政策,往中間修正。
也就是說,馬英九不會排斥跟中國大陸的來往,相反,還會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但是,在與中國大陸來往的過程中,他也要確保台灣本身的利益跟尊嚴,也會考慮到沒有投他票的百分之四十二選民的疑慮。
對於美國,因為馬英九是留美的,而且馬英九的幕僚,也有很多國際方麵的經驗,至少跟陳水扁的幕僚相比有更多的國際視野。他們知道,美國是一個影響很大的超級大國,不能得罪。但就未來的美中台關係來說,也不能一麵倒向美國。因此,馬英九會把過去陳水扁時代一麵倒向美國的態勢,改為中間。
馬英九當選後,短期之內跟中國大陸會有來往、交流,美國表麵上也表示歡迎,其實是鬆了一口氣。因為民進黨執政的時候,美國很怕民進黨處理兩岸問題比較過份,導致台海緊張,並把美國也卷入其中。
長遠來講
美國會擔心兩岸的政治互動
記者:美國一直都表示,希望兩岸恢複對話和協商,但美國會不會擔心,或者願不願意看到兩岸關係發展過快,或過於密切?
林中斌:這是長期跟短期的問題。短期來看,兩岸關係能夠緩和,美國會覺得鬆了一口氣。但長期來看,如果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甚至到後來有政治來往,美國可能會開始覺得不太放心。但這是未來的事情,短期內不會有這種擔心。我相信,馬英九也會瞭解到美國可能的顧慮,處理相關問題會盡量小心。馬英九旁邊的人,很多都是留美的,他們對美國的情況很清楚,有助於馬英九對美台關係的處理。
記者:美國不放心什麽呢?
林中斌:美國最主要是認為台灣的戰略位置對它來說很重要。美國也有人研究,認為一旦兩岸統一以後,對美國的衝擊相當大。比如說,兩岸的GDP加起來是多少?兩岸軍隊的數量加起來是多少?統一後,中國的國防向東延伸到台灣,中國解放軍的潛水艇可以從台灣的蘇澳港下去,美國的導航衛星找不到。因此,西方整個的第一島鏈就破掉了──從日本到台灣,到菲律賓,都破掉了,第二島鏈就受到威脅。
這是美國的藍隊,以及對中國有疑慮的人一再作研究的。這些書現在還沒有發表。短期之內,這些問題還不會浮出來,但中期、長期,如果台灣跟中國大陸除了經濟互動(包括貿易和投資)、社會互動(包括旅客來往、學術交流、科技合作)之外,還有一些政治上的互動,搞不好還有軍事上的互動,那時候美國就會不免憂心。
軍事互信機製
不適用於兩岸
記者:您怎麽看有關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製”的提議及前景?
林中斌:“軍事互信”這個名詞,最早來自於冷戰時候,美國跟前蘇聯都可以互相毀滅對方,因此產生了“軍事互信”這個觀念。今天放在兩岸,由於兩岸的軍力如此不對等,跟冷戰時候美國跟蘇聯可以互相毀滅對方不一樣。
當時前蘇聯也有意願從事接觸,因為它也隨時可能被美國毀滅。而今天呢,兩岸的軍事如此不對等,所以要用以前冷戰時候“軍事互信”的觀念來硬套在兩岸,恐怕不太容易順利搬過來。
為什麽呢?當時莫斯科願意跟美國談,是因為怕美國毀滅它。可是今天北京不可能害怕台灣會毀掉它。因此,北京方麵的誘因,跟莫斯科要參與軍事互信比起來,是低很多的。
因此,胡錦濤先生去年十一月的十七大和今年三月四日的講話裏麵,提到“和平協議”,這跟“軍事互信”不完全一樣。何況“軍事互信”還是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的一種關係,北京到目前恐怕也很難接受這個觀念。但這並不能排除將來兩岸方麵正麵地互動。其實台灣海巡署從去年起已經和對岸有正麵的互動。
馬英九的兩岸人事布局
具戰略眼光
記者:您怎麽看馬英九的兩岸人事布局和未來的大陸政策決策機製?
林中斌:從馬英九的人事布局來看,他都是找一些專業的人士和有經驗的人士來操盤,因此不會有不務實的做法。在此基礎上再考慮省籍及性別的比例。
記者:那您怎麽看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
林中斌:擇選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是馬英九讓我覺得他有戰略的眼光跟動作。
首先,馬英九選擇賴幸媛,也許有藍綠平衡的考慮,但是賴不像一些追尋獨立的草根性人物,她有國際視野,曉得國際上大國小國的分別和利害關係。賴幸媛在當年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時候,獲得很多國際談判的經驗,而且跟美方培養很多關係。由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是美國可以接受和覺得放心的人選。
其次,馬英九選擇賴幸媛,除了外界提到的有平衡省籍和藍綠的功用之外,還破了整個泛綠的局,使得李登輝跟民進黨原來的裂痕進一步擴大,變成一個很大的鴻溝。因此,這是戰略上非常高明的一招。但這個話,馬英九和國民黨都不方便講出來。
“陸委會”雖然不是決策機構,隻是政策執行機構,但賴幸媛來自泛綠的背景及與泛綠的聯係,可以把泛綠人士的想法,反映在新政府內部的討論中,使結論更周全。這一點對馬英九也是加分的。
其三,賴幸媛有一個一般人沒有提到的特點,就是賴幸媛的企圖心非常強,一旦要做一件事情,一定會全力以赴把它做好,不會半途而廢或輕易放棄,必要時會作出妥協或必要的修正。特別是她擔任主委之後,會有很多新的資訊,這些資訊會教育她,使她更務實,作出必要的妥協。
此外,正如很多討論都提到,任命賴幸媛也有為台灣選後泛藍的“大陸熱”降溫的功效。
因此,馬英九這個人事任命,雖然開始的時候因為內部協調不夠,引起軒然大波,但這個衝擊渡過去之後,長遠來講對馬英九、對台灣,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正麵大於負麵。
馬英九處理兩岸關係
麵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記者:您覺得馬英九未來處理兩岸關係麵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是什麽?
林中斌:我覺得,最主要的有三個:
第一,怎麽把國民黨內部完全整合起來。在國民黨內部,馬英九由於得到人民的授權,現在很強勢。但是,國民黨還有很多以前留下來的問題和包袱,很多人還有他們自己的根基,還沒有完全整合起來。因此,馬英九一定要把國民黨內部整合起來,國民黨既要繼續改革,但又不要把黨分裂了,馬英九要非常小心處理這個問題。
第二,怎麽把台灣社會整合起來,也就是怎麽讓這一次“總統”大選中百分之四十二沒有投他票的選民覺得安心。
第三,怎麽不讓美國覺得不自在或者憂慮。不過,正如剛才所說,國民黨內人才濟濟,有很多對美國很有經驗的專家,處理這個問題應該不難。
這三個問題處理好了以後,馬英九才可以再往前邁一步,去跟北京作政治的討論。但在此之前,馬英九要去碰兩岸政治議題,是非常危險的。
美國還會非常重視民進黨
記者:您覺得美國會怎樣看待和處理與淪為在野的民進黨的關係?
林中斌:美國對民進黨這個黨本身,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反感;美國最主要的是對陳水扁個人的反感。所以,並不會因為陳水扁把美國人得罪了,美國就不理民進黨了。美國還是會非常重視民進黨,因為美國一直培養其他國家和地區跟自己一樣出現兩黨政治。所以,如果民進黨有智慧的話,以後要非常重視美國這一塊,要加強跟美國的溝通。
兩岸關係的幾個盲點
記者:就您對兩岸關係的研究和觀察,覺得兩岸之間有什麽盲點,或者特別值得思考的問題?
林中斌:我覺得,基本上,兩岸長遠的問題在於雙方各有盲點。
一是兩岸觀念上的盲點。
根據我的觀察,兩岸在觀念上最大的盲點是對統獨認知。台灣這邊認為,一旦宣布獨立,就可以一直獨下去;而中國大陸則認為,一旦統一,也就永遠統一了。這都是違背曆史原則的。台灣即使宣布獨立,假如沒有人支持,能夠持續下去嗎?顯然是不能的。同樣,兩岸統一之後,如果治理不好,也難以一直統下去。
二是兩岸一些想法上的盲點。
在前麵提到的觀念盲點的基礎上,兩岸都有想法上的盲點:
台灣想法上的盲點有三個:第一,台灣不少人把“中共”或“中國大陸”看作一個人,並認為中國大陸上下鐵板一塊。第二,還有不少台灣民眾認為“中國大陸”以前、現在和將來都一樣,對中國大陸的認知,還停留在文革時代。第三,還有一些人認為,中國政權遲早會漰潰。這些都已經不是中國大陸的事實和可能的走向。
中國大陸對台灣認知上的盲點,至少也有三個:第一,認為台獨是從台灣內部發芽長大,忽略了很多台獨人士振振有詞的營養或彈藥,來自中國大陸。大陸發生的一些事件,或對一些事件處理不妥當,都會增加台灣內部很多人對大陸的反感,或被用以宣揚主張台獨的正當性。第二,認為台獨是由上而下,或由少數領導人帶領下麵走,這與實際上台灣活躍的媒體由下而上影響的情況不符。第三,認為台灣的民主如兒戲,沒有任何的重要性,但台灣的民主已經從亂七八糟的實驗中慢慢發展出一套規律,每經曆一次選舉都有一點小進步。這是不能忽視的。
三是做法上的盲點。
兩岸觀念、認知上的盲點,導致了雙方一些做法上的盲點:
中國大陸方麵,最早是“文攻武嚇”,後來是隻有文攻,現在文攻也少了,但是國際封殺還沒有變。這種打壓方式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台灣發展出一種像劉亞洲所說的“吃軟不吃硬的島民心態”:大陸越打壓,台灣反抗可能越厲害。
台灣方麵做法上的盲點,就是抗拒兩岸的往來,認為中國大陸跟以前一樣壞,而且遲早會漰解,為什麽還要跟它來往呢?台灣不曉得,兩岸往來對台灣是有利的:第一,戰爭的可能性會下降;第二,台灣的優點可以慢慢傳到中國大陸去,幫助大陸的人民,改善他們的生活,甚至慢慢改善他們政治上的觀念。
台灣做法上另外一個盲點是,認為愛拚才會贏,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用悲情來處理,這是於事無補的。
針對這些盲點,我認為兩岸都要“以民主上”:大陸應該展現大國的氣度,爭取台灣民心;台灣要以智取勝,態度上要謙和。這樣對兩岸人民都有好處。兩邊的政府都不要忘了,政府是暫時的,人民是永久的;政府一直在變,政府的做法、觀念也在變,但人民的基本利益是不變的,而且兩岸都一樣。那就是:青年的教育、中年的房貸、和老年的醫療。所以,兩岸的領導人,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誰就會勝利。如果兩岸的領導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雙方都會勝利,也就是雙贏。
美國年底大選對兩岸的影響
記者:美國今年底也將舉行總統大選,您怎麽看美國這次大選結果可能對美中台關係的影響?
林中斌:從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選舉情勢來看,民主黨贏得下屆總統的機會比較大。而從現在民主黨內的初選來看,奧巴馬出線的機會已明顯高於希拉莉,奧巴馬成為下屆美國總統的機會很大。
奧巴馬去年在外交季刊所發表的政策論文對東亞事務的著墨很少,對中國提到了一點,對台灣連提都沒有提到。這代表奧巴馬本人在台灣問題上還是一張白紙。但奧巴馬有幾個中國政策的幕僚值得注意:
第一位名叫Roderick MacFarguhar。他是哈佛大學教授,七十多歲,是研究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很有名的學者。奧巴馬在哈佛時受到這位教授的照顧,是奧巴馬的恩師之一。他來過台灣,由於他最早的觀念認為中國會漰解,所以基本上也會照顧到台灣的利益。
第二位名叫Jeff Bader。這個人原先是美國國務院的官員,當年參加WTO談判時跟賴幸媛的互動非常密切,對台灣基本上表示同情。
第三位是年輕人,名叫Dereck Mitchell。這個人在美國智庫工作,大概四十幾歲,近年才結婚,夫人來自台灣。
第四位也是年輕人,叫Toy Reid,在眾議院處理中美問題。
第五位是Richard Bush 浦睿哲。
奧巴馬的中國問題幕僚有好幾個,但以上幾位比較突出,是專門針對中國的。據說,Richard Bush and Jeff Bader 最近還為奧巴馬撰寫信給馬英九。其他一般的幕僚還有Tony Lake(以前克林頓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和Susan Rice等。
由於奧巴馬對於中國政策比較少涉及,是一張白紙,幕僚的建議會起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奧巴馬當選,雖然不會故意去挑戰北京,依然會很重視跟北京既有的官方互動跟交流,但不會像克林頓一樣一麵倒向北京,而會比較重視台灣。
林中斌小檔案
林中斌,筆名文武中,一九四二年五月七日生於昆明,祖籍廣東省新會縣人;無黨籍;早年研習地質學和企管,在美國加拿大從事礦業和財務分析,後改行為美國喬治城大學政治學博士與政治係教授,專研國際政治與軍事戰略問題;早年在北美居住二十九年,未入外國國籍,曾任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亞洲研究部副主任及專任學者;回到台灣後先後擔任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首席副主委兼海基會董事,“國防部”副部長;現為中華歐亞基金會執行長,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暨戰略研究所教授。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6月號,總第1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