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國新飛豹脫胎換骨,據稱已使用隱身塗料

(2008-03-20 19:47:09) 下一個

中國空軍飛豹A戰鬥轟炸機群待命出發。



  2007年8月,上海合作組織“和平使命一2007”軍演在俄羅斯舉行,中國自研的“飛豹”戰機首次異域揚威,受到國際上的高度評價。該機經曆30年艱辛研製,總算修成正果。

  中國近年來不斷推出新型武器,當2007年夏天在俄羅斯舉行中俄及上海合作組織其它國家的聯合軍演時,國際上許多人猜測中方會派“新明星”殲10戰鬥機出場,然而亮相的卻是經過改進的新“飛豹”(FBC一1A型)殲擊轟炸機。此次在俄羅斯展示的“飛豹”A型,從表麵看同過去相比就有重大改進,據稱其性能更有質的提升,體現了中國戰機的研製經過艱難徘徊和探索後終於邁入了國際先進水平。

  堅持自研改進獲新生

  20世紀70年代前期,中國裝備的戰鬥機、轟炸機全是50年代和60年代初蘇聯提供的機型的仿製品,自研的作戰飛機隻有南昌飛機製造廠生產的強一5,也是根據對地攻擊要求對米格一19所做的改型設計。1974年初的西沙之戰雖然獲勝,卻暴露了缺乏海軍航空兵空中支援的嚴重弱點。當時中國的海空軍航空部隊裝備的殲擊機、強擊機作戰半徑隻有400公裏左右,又基本沒有對海攻擊能力,轟一5航程較遠卻過於老舊。在海軍提出研製能遠程作戰的新型攻擊機的呼籲後,國防科研部門幾經論證,1977年新殲轟機的項目得以正式上馬。

  改革開放啟動時的中國航空業,技術水平至少落後於西方20年,幷缺乏追趕的人才和設備,因此軍委領導一度考慮殲轟機這一難度很大的項目能夠和英國或法國聯合研製。1979年中方派員考察談判時,對方提出的合作條件卻很苛刻,在不提供核心技術的條件下還要價21億人民幣(當時合13億美元)。同年全國財政收入剛逾千億元,所撥全部國防科研經費不過幾十億,一個機型投入這麽多錢根本無法承受,於是對殲轟機還是決定立足自研,進度卻不得不放緩。1982年11月,殲轟一7計劃再次全麵啟動,幷於翌年4月被鄧小平批準列入國家重點型號飛機,由陳一堅擔任總設計師。

  當時,“飛豹”的研製經費隻相當於1億美元,同西方國家研製一個機型至少需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不可同日而語。限於條件,許多試驗是在露天完成,使用手搖計算機和計算尺處理大量數據,繪圖過程完全依賴手工,不免拖長了時間。1988年12月14日,該機首飛成功,空軍卻認為此機型在國際上已經落後,於1992年表態將不予采購,隻剩下海軍航空兵獨立支撐。90年代後期中國引進了俄羅斯蘇一30戰鬥機,該型機除具備蘇一27的空中格鬥性能外,還有良好的對地攻擊和較大的載彈量,許多人認為其完全可以替代“飛豹”。不過海軍航空兵考慮到蘇一30價格太高不能大量采購,另外中國必須推出自己研製的殲轟機而不能完全走外購之路,終於把這一項目堅持完成。

  1998年末舉行珠海航展時,FBC一1型“飛豹”作為中國自行研製的雙座、雙發、多用途、全天候的新型超音速殲擊轟炸機首次亮相,在國內外航空界一時引來轟動效應。

  “飛豹”亮相幷於1999年服役後,成為中國惟一國產的能夠飛到南沙完成攻擊轟炸任務而返航的飛機,幷且中途不用加油。不過它出世後引來國內專家不少非議,認為其設計思想和技術水準還停留在70年代,發動機國產化又無保障,真是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鶏肋”。

  進入新世紀後,航空工業部門得到了國家較大的資金投入,加上追蹤世界新潮取得了重大科技進步,得以對“飛豹”進行了全新改進,於2005年又推出A型。該型機除海軍認可外,終於也被空軍接受。2007年8月空軍批量裝備的“飛豹”A型殲轟機飛到俄羅斯參加軍演,性能被認為強於西歐和俄羅斯80年代研製的“狂風”和蘇一24攻擊機,具備了第三代戰鬥機的特點,可成為實施千公裏外遠程打擊的空中利器。

  30年治愈“心髒病”

  “飛豹”及其最新改進的A型研製過程達30年,步履艱難,正是中國航空工業突破低水平徘徊局麵幷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個縮影。新的“飛豹”A型戰機問世,幷在近年最後完成了國產化,說明航空界已經解決了氣動、機身材料和航電設備等方麵的瓶頸,特別是克服了過去不能製造大功率航空發動機這一“心髒病”。

  作為殲擊轟炸機,“飛豹”既能夠承擔殲擊機爭奪製空權的作戰任務,也能夠擔當轟炸機對地對海攻擊的職責。根據公布的數據,其機身總長22-3米,翼展12.7米,最大起飛重量28.4噸,最大外掛重量約6.5噸(最新改進的A型據說已提升到8噸),最大馬赫數1.7(即時速2000公裏),轉場航程約3600公裏,作戰半徑達1600公裏。從性能上看,過去國產的對地對海攻擊的主力機型強一5的最大載彈量卻不足2噸,時速僅900公裏,作戰半徑更短。“飛豹”大批服役後,中國對海外目標的攻擊力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由於“飛豹”在國產戰機中是一項航程最遠、重量最大的重型機,需要兩台強勁的發動機。該項目於70年代中期啟動時,國內隻具備仿製蘇聯50年代輕型戰鬥機如米格一19和米格一21的發動機的水平,這成為製約飛機製造業進步的最大障礙。當時中國同西歐還有著合作抗蘇的戰略合作關係,便決定從世界最老牌的噴氣式發動機製造公司——英國羅爾斯一羅伊斯公司引進“斯貝”MK一202渦扇發動機,然後由國內進行仿造。1975年引進該發動機專利的談判成功,翌年中國紅旗機械廠負責開始試製。

  1979年仿造“斯貝”的“渦扇一9”完成裝配,隨後又到英國高空台上作了高空性能、功能、再點火試驗。不過,由於當時國內材料技術落後一時難以彌補,英國轉讓技術又有很大保留,最早問世的“渦扇一9”發動機實際上是英國生產的零件組裝而成,國內的設備、材料都達不到要求。

  提出從英國引進發動機幷很快實現國產化的設想,是中國航.空部門根據50年代短期便成功引進蘇聯產品生產技術的經驗所做出。過去蘇聯雖有大國沙文主義,畢竟因意識形態相同還講些國際主義,提供的技術全麵且從未收過專利費。50年代主管經濟工作的中共副主席陳雲在80年代回顧這段曆史時曾感歎說:“那時他們對我們的援助是真心誠意的。比方說,蘇聯造兩台機器,他們一台,我們一台。那真是援助,體現了蘇聯人民對我們的情誼。”英國和其它國家的企業則完全是從實利角度處理對華問題,內心根本不希望中國強大,中國想從那裏引進先進的關鍵技術幷自主掌握是極難辦到的。

  仿製“斯貝”發動機以實現國產化的目標未成功後,中國軍方被迫從英國引進了一批早已封存多年的’“斯貝”渦扇發動機。因1989年以後西方對華實行軍品禁售,1998年定型幷投產的第一批“飛豹”隻能靠這幾十台進口發動機維持。國內有些專家認為“飛豹”問世便成“鶏肋”,重要論據便是因發動機不能國產化而無法批量生產,已服役的飛機因無後備發動機也難久飛。

  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使中國軍方和航空製造部門深刻認識到,如果不能解決代表航空工業精華的發動機製造難題,中國飛機就無法實現騰飛且將始終受製於人。從90年代後期起,國內將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作為航空工業攻關的頭號重點。通過參照國外的成熟技術幷自主進行改進,終於克服了種種難關,2003年7月17日,“渦扇一9”終於通過國產化工程技術鑒定,獲準投入批量生產,幷被命名為“秦嶺”。同70年代水平的“斯貝”相比,“秦嶺”外形尺寸和附件布局基本不變,渦輪耐熱性和減輕結構重量兩個方麵卻有大的提升。“秦嶺”發動機的國產化成功,意味著新“飛豹”終於可以批量生產。這一事實證明,在現代世界上,中國的重點武器裝備隻能立足於自主研發,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

  重塑“豹”身獲兩軍接受

  “飛豹”A型機較之原型機有了外形和內在的重大改變。原型機的機身還留有近似殲7和殲8這類二代戰機的明顯特征,如今的“飛豹”A型卻有著國際上三代戰機的氣動外形,機身結構也有不小的改進。

  “飛豹”A在機體結構和氣動外形方麵的許多改進,反映了國內航空製造業的工藝水平有了一個跨代進步。北京航空工程研究所具體負責該機的全複合材料平尾研製,簡化了工藝難度和成本,減重及強度和壽命都提高了1倍。該所還負責了“飛豹”A的鈦合金超塑成型雙腹鰭,使飛機的穩定性和載荷得到合理調整,這表明中國的合金技術有了新發展。運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實行改進後,“飛豹”A的空重比原型減少了4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增加10%,航程也有增加。據稱,該機還局部塗敷了隱身塗料,雖達不到隱形戰機的水平卻也能大大縮小被雷達發現的距離。

  從外形結構上看,“飛豹”A除了上述的單腹鰭改為雙腹鰭外,還做了其它一些調整,如先前出於技術和成本的考慮而使用的三片式風擋使飛行員的視界受到限製,在“飛豹”A上改用了整體式圓弧風擋,被認為畫蛇添足的翼刀也不見了蹤影。從公開的圖片來看,“飛豹”A的座艙也有了非常大的改進,同俄羅斯的蘇一30和蘇一27已經近似。

  在現代信息戰的環境下,機載電子設備的水平決定著戰機的作戰能力。據稱,新“飛豹”的操縱係統從原來的3餘度電傳操控改為4餘度電傳飛控係統,改進了“神鷹”雷達,使其不但能進行對海上大型目標的搜索,還可以對空、對地搜索。改進的新機型還可掛載前視紅外與激光標定吊艙,這使其具備了發射激光製導炸彈的能力。

  殲轟機的主要作用是實施對海、對地攻擊,空戰性能隻是在遇到對方戰鬥機攻擊時自衛之用,因而不側重於空中格鬥性能,著重突出機載武器的打擊能力。“飛豹”的原型機雖可載空對艦導彈,主要配備的還是普通航空炸彈,飛機下部也隻有7個外掛點,除了掛自衛的對空導彈外就難以掛載更多的對艦或對地攻擊導彈。“飛豹”A卻可以配備多種新型精確製導彈藥,外掛點增加到11個,除掛4枚對空導彈外還可掛7枚導彈。據國外媒體報道,它可掛載國產“鷹擊”一83反艦導彈射程超過200公裏,可以在任何航空導彈射程之外從容實施攻擊,自然是打擊敵大型艦隻包括航空母艦的一款利器。

  為研製新機型奠定基礎

  熟悉解放軍空軍裝備的一些人會提出疑問,俄羅斯所產的蘇一30戰鬥機也幾乎都能達到“飛豹”A的上述性能,空戰性能還有過之,既已買了蘇一30何苦再產“飛豹”?從中國航空兵的總體運用角度考慮,應看出二者幷舉是最好的選擇。現代戰機的運用不但要重質量也要講數量,蘇一30因單價達4000萬美元不可能多購,價格不及其1/3的“飛豹”卻能完成蘇一30可達成的多數任務,在武器使用上有較好的效費比。新型“飛豹”又完全實現了國產化,能根據需要大量生產且不必受製於人,這在戰時有著蘇一30無法比擬的優勢。

  中國航空兵可以通過裝備“飛豹”係列的多用途作戰飛機,在短期內改變過去機型太多的不便之處,取消強擊機和輕型轟炸機,尤其是海軍航空兵可以實現作戰飛機的單一化。從這個意義上講,“飛豹”A堪稱中國首次研製的“聯合攻擊作戰飛機”機族,能夠在相當一段時間滿足作戰需求,幷為下一步研製新機型奠定重要的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