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致公黨副主席萬鋼擔任科技部部長。
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中國官方學者認為,中國致公黨副主席萬鋼擔任科技部部長,標誌著中共試圖改革現行的幹部選拔製度,意味著今後可能有更多非中共人士出任政府部長。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今年55歲的萬鋼是一名汽車專家,曾在德國工作生活15年,2000年在科技部部長朱麗蘭邀請下返國,曆任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2005年底,萬鋼加入中共認可的中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的致公黨,第二年就擔任致公黨副主席。
分析人士指出,萬鋼加入致公黨不到一年就擔任副主席,足見高層對他的重視。長期以來,雖然中共給予八個“民主黨派”的一把手以人大副委員長或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高位,並把他們排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序列,但一般認為他們在政壇的點綴意義遠大於參政意義。
政府部長雖然不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實際掌控的資源和影響力卻遠超那些有名無實的虛職。中共1949年剛建國時,曾任命黨外人士黃炎培、章伯鈞、史良等出任輕工業部、交通部和司法部的部長。但自1957年“反右”後,除了少數留任的非中共部長外,中共基本上不再從黨外選拔部長。1972年原國民黨降將傅作義辭去水電部長後,再也沒有非中共人士出任政府部長,也沒有非中共人士擔任省長、市長甚至縣長。
中國人民大學一名學者說,現行的高幹選拔製度主要按照行政級別逐級進行,選拔範圍十分狹小。這次讓萬鋼出任部長,表明中共高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小圈子選人”的慣例。他指出,恢複黨外人士出任部長的做法,反映了胡錦濤“統戰新思維”。按照這個思維,不僅黨外人士可以擔任政府部委的正職,也可以擔任地方行政首長。
也有消息說,中共統戰部目前正在對一些黨外精英進行考核,其中包括知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以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心血管專家陳竺。陳竺明年有可能接替高強出任衛生部長。
楊潔篪任外長 有利中美關係
另一方麵,學者認為“美國通”楊潔篪出任中國外長有利於中美高層更好地溝通,有利於中美關係穩定。
新華社昨天說,楊潔篪“政策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為人謙和,處事穩健”。
西方通訊社則認為楊潔篪與他的前任李肇星在外交風格上有很大不同。李肇星經常在國際場合表現出強硬姿態。1999年美國“誤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後,時任駐美大使的李肇星在美國電視台嚴厲指責美國,並拒絕接受華盛頓的道歉。
楊潔2001年接替李肇星出任駐美大使不久,就遭逢中美南海軍機相撞事件。楊潔篪運用他在美國的深厚背景,幫助中國高層成功地化解了這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