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月19日汶川震後一周的雜感

(2008-08-09 17:49:28) 下一個
一直沒發,今天大家都在關心奧運,趁浪靜之時漂出來一隻紙船。最近看到家琨工作室還有很多建築師的努力,才覺得所謂燭光哀悼是多麽無力。形式上的東西,雖然往往吸引人,但浮華過後,沉澱的東西太少太少。


2008519

 

汶川地震後一周,XX大學中國學生會發起號召,19日晚上810點,在校圖書館前的空地上舉行燭光悼念。初看到消息,不太想去。因為我覺得,這個時候,災區最需要的不是祈願或者淚水,而是實際的工作。確實,作為身在異鄉的留學生,此時此刻能為震區做的具體工作實在太少了。我去年夏天在四川遊曆了幾天,到過成都,也去過青城山、都江堰這兩個受災較重的地方。在網上讀到地震和泥石流使得人員傷亡,古木古建文物受損,心裏覺得很難過,很想為災區做點事情,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在得知消息以後的反應。但我除了捐款和瀏覽的人文網站上發布一些相關鏈接、尋人搜索引擎、物品需求信息以外,確實感到無能為力,而且作為學生,並捐不出多少,人文網站的瀏覽量也相對小,信息傳播的廣泛性和速度都受到影響,因此也就感到更加難過。

 

但是,燭光悼念?如果學生會這位新上任的美女主席在發出活動號召之前征求意見,我一定會反對,為什麽不把這些時間花在其他更有實際效果的地方呢?采用燭光悼念這個形式,究竟是在美華人向當地社會強調自己存在的努力,還是真心想為仍然困在廢墟下一線生機尚存的人們著想?隨著時間的流逝,生命也在飛逝,這是一個殘忍的時刻,這樣一群受著良好高等教育的人,是否隻能靜靜地通過以燭光夜禱表達哀思或者捐款的方式來參與到賑災中呢?

 

這次活動既然已經發起,在當地社會看來,參加人數的多寡還是會顯示某些信息的。所以,最終我還是去參加了這次燭光悼念,圖書館前開闊的石板地上,點亮的蠟燭擺放成心型,中間擺成512。人群中絕大部分是中國人的麵孔,也有幾個白人男子。這正好是一個西風很急勁的寒冷夜晚,一點不像是5月下旬的天氣,燭火在風中搖曳,屢次熄滅,又屢次被點亮,風聲中夾著微微啜泣的聲音。明暗、風火都在搏鬥著,最終離10點還有若幹分鍾的時候,主持人放棄了,告訴大家風太大,可能會危險,大家才漸漸散去。其實開闊的水泥地和草坪上,發生火災的機會小到幾乎為零,恐怕還是站久了自己覺得無趣吧。

 

在回家的路上,我才真正覺得無力,所謂的哀悼,讓我得以發泄情緒,表示了我也在關懷,但這些在根本上都是圍繞著發生的,對汶川的人民來說,實際意義很小。我想起那個監督建造五所希望小學的漢龍集團某主任,他或許根本沒有時間悼念,也不應該要求他安靜地站立在燭光邊悼念,應該讓他和像他這樣的人行動起來,領導建設性的工作。真正的哀悼應該是行動的,而不是站立在原地的,應該是實質的,而不是形式主義的。

 

留學生們也應該行動而不是靜立,應該思考而不是讓傷感淹沒自己。如果這次裏氏7.8級的地震傷害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那麽我們也應該因為疼痛而清醒。最近幾天,在某些論壇已經出現了關於地震預報、救災預防、捐助體製、水壩安全、教育建築等等方麵的批評和討論,我們應該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積極加入人文社科理工各方麵的討論。如果有可能,我們應該幫助建設新的係統和知識,讓這些問題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