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崇高以及自由和尊嚴的壓製

(2004-08-22 04:27:29) 下一個
崇高以及自由和尊嚴的壓製 送交者:回首五千年 我個人認為對於人自身的關懷必然引向人的價值和思想前提的思索。我看了一下席勒的有關觀點,比如他的《論崇高》(選自《秀美與尊嚴--席勒藝術和美學文集》,張玉能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版。本帖有一些引用。)現在有兩點總結。望諸位進一步給與評論為盼。 [席勒的觀點之本身局限] 席勒從人本主義出發,明確地說:自由和尊嚴是人最基本的人性,放棄了它們就等於放棄了人之為人的本性。至於為什麽有這樣的結論,他沒有進一步說明,或者至少我沒有讀到。如果確是指這樣的話,這已經使他後麵的推論和論述失去了堅實的基礎。 席勒的另一個觀點是:人的存在受製於自然而顯出他的有限性,但人可以通過不斷地認識自然來實現超越。但更為重要的是,人作為理性存在,他還要受製於無限、命運、虛無等真正來自於心靈深處的裹脅,這時,他必須就要借助於自身的一種狀態來超越。席勒認為,這就要借助於道德自由來實現了。席勒從人性和人的心靈的自由以及完整性的要求出發,通過和美感的比較,深刻地揭示了崇高感中包含的深廣的內涵。 這樣他對人有意識地反抗對自身的自由和尊嚴的壓製和束縛這樣的動機,解釋為人對自身狀態的超越的需求。這本身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我的問題是:人的這個超越的追求會將人帶向何方?或者說超越的目的為何? 他的一種解釋是:當人超越了作為自然的一麵的有限性時,因為他的自由的觀照使他實現這種超越,他的心靈就從自然中感悟到了自身的偉大,這樣,他就能夠有意識地把自由觀照的全部能力運用到表現感性上無限的事物上去,以感受到自己的理念對感性的優越性。進一步而言,我們對於自然的無限,隻要它轉化為偉大並能作為自然的產物預示出來,那麽這也就能夠展示超感性的並使人精神振奮的東西。同樣,對於道德的理性世界而言,人如果能在自然中顯示出自己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概念是和自由的純粹理性概念是一致的,這樣在這種理性從自身之中取得的自由觀念之下,理性把知性不可能結合為認識統一體的東西集中在想象的統一之中,借助於這種觀念使現象的無限表現服從於自己,因而同時也就維護著自己對作為感性上受限製的能力的知性的權威。 這個解釋不能讓我滿意。因為它隻是解釋了人的旅途中獲得一種良好感覺的意處,而沒有涉及這個旅途的趨向或終點站。席勒給我留了一個大尾巴“黑洞”。 [一個我個人認同的觀點] 席勒從人的自由和人性的完整性出發,提出了世界的曆史是崇高的客體的觀點,他說:"世界,作為曆史的對象根本不是別的,而是自然力量的彼此衝突和自然力量與人的自由的衝突,而曆史就給我們報告這種鬥爭的結果。" 這是一個吸引我的觀點,因為他把崇高與人的精神探索聯係了起來。但是他的理論基礎的局限在這個觀點提出來之後,仍然兜了一個圈子回到了那個“黑洞”。請看他的論點:人絕對不能受製於自然,亦即不能陷於自然的偶然性中去,但也不能超出於自然之外而行動。因此,精神的自由正是這樣一種努力和指向,也就是力求超越於現象世界而進入無限的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從而使人從受限製的東西轉化為不受限製的東西。所以,他所追求的恰是一種完美的統一的狀態,也就是美和善的化一。這顯然是他在審美論中提出的人性的完善的思想。正因為這樣,人和自然的衝突中,人性得以體現,人的偉大的一麵凸現出來,當人在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時,席勒說:這就是人性的最高飛騰!實在的痛苦轉化為崇高感。 我個人所認同的地方,或者說是與我的思想相契合的地方,是他的曆史是崇高的客體的觀點。無論如何,人的存在是與自然關係的展示,用席勒的話就是遮蔽和去蔽的過程。而席勒主張和偏向的是人的自由實現的一麵。相較之下,這恰恰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更勝一籌得地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