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作者楊子敏(1930—2008),一位在中國作協工作的老革命,1958年回家鄉深入生活,在給友人的信中談起村民掙紮在饑餓線上的實情,被打成“右派”。從此就象額頭上生了塊黑痣,每次運動來了就接受一次清算,永遠都洗刷不掉,直到文革結束。當時的反右鬥爭擴大化,蒙受冤屈的又何止他一個。(戴帽的55萬、未戴帽的“中右分子”35萬,後來99.9%的人平反了。)
回到正題上來,楊子敏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隨團訪問朝鮮,寫成一篇訪朝所見。賓館熱水每天僅供1小時,商品異常短缺,商場裏的糕點是擺樣子的,不隨便對國民出售,招待外賓的肉極不新鮮。服裝鮮豔但全是化纖料,不見棉布和羊毛的。平壤人衣著整潔,在外都默默行走、等車,哪怕情侶之間都如此,絕不見他們互相問候、大聲招呼、熱烈交談或議論。街上最響亮的聲音隻有一種,那就是廣播車上的高音喇叭,每天沿街高聲播放著金日成語錄。
讀了這篇遊記不禁感歎,這種情景在中國也曾出現過。物資短缺嚴重,大部分商品都計劃供應。反右鬥爭,“大鳴大放”之後接踵而至的是無情的打擊,上演了一台政治“陽謀”的好戲。都是嘴巴惹的禍,哪個再敢高聲張揚?說到語錄,中國有個成語叫作“斷章取義”,那麽語錄就有斷章取義之嫌。文革時,毛主席語錄人手一本,除了每天的早請示晚匯報,所有文件信箋書本上首必有語錄一段,再開始正文,一度成為標準化格式。廣播電視作為政治喉舌,每天播放毛主席語錄和最高指示更是不餘遺力。
毛主席語錄又被稱為“紅寶書”,剛開始時印刷跟不上,一本難求。記得當年我年方16(虛歲),正是似懂非懂的年紀。同學中不知誰得了一本紅寶書,大家興奮異常,幾個要好的一商議,學著別人的樣,決定也上車宣讀語錄。我們就近上了一輛24路電車,這是革命行動,不用買票。沒有紙話筒,更沒有電喇叭,我們輪流著一條條、一頁頁地大聲朗讀毛主席語錄,跟著電車一圈圈往返,直至聲嘶力竭。上上下下的乘客不斷,都麵無表情地默默聽“宣”。我的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因為很快“革命”之火燒到自身,家裏屢次被抄,人被誣蔑為“狗崽子”,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以後又成了“上山下鄉”的動員對象。嗚呼。
前日報載,朝鮮將成為中國公民又一旅遊目的地,首發團將於4月17日成行。宣傳資料上說,因為朝鮮工業化進程慢,所以生態環境良好,山綠水青沒有汙染。旅遊開放參觀點以革命勝跡為主,比如平壤的萬壽台紀念碑、千裏馬銅像、中朝友誼塔、萬景台(金日成故鄉),開城的板門店等。還有建議,因為旅遊團將參觀學校或少年宮,希望帶些糖果、鉛筆之類的小禮品贈送給小朋友們。從以上資料可見,朝鮮的經濟落後,人民的生活物資仍相當匱乏。現在已進入21世紀了,不知金日成或者金正日的語錄是不是仍充斥滿街,朝鮮人民是不是仍不能自由言論。
向中國公民開放旅遊簽證的國家越來越多。現在的中國人隻要有錢有時間,完全能夠達成周遊世界的美夢。我的護照(有效期十年)已辦了二年,出國的夢至今未圓,最大的糾結還是手裏不多的那點養老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錢隻有花出去後才真正算是自己曾經擁有的,爭取明年達成自己的心願,選擇的目的地當然不會是朝鮮—中國曾經的影子了。
2010.04.02
http://yunhuawang.spaces.l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