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哥大嫂年過七十,最近熱衷於聽各類講演,文史、保健、時政都是他們喜愛聽講的題材。昨天我去他們家,大嫂拿出各種聽講券和一些資料給我看,還問我是否有興趣也去聽聽。
喜歡一樣東西,經常參加,那就踏進了圈子。中國人講的圈子,就集體或活動的範圍這個意義上來講,有點類似於外國人的沙龍,圈內人誌趣相投、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自然比圈外人要得益多多。大哥大嫂現在聽講座的二個圈子,是上海圖書館的各類講座和靜安區樂齡講壇。
大嫂給了我一冊靜安樂齡講壇2009年上半年的日程表,我看到上講台的師資都是教授、研究員級別,至於講題,文史類的有張學良和趙四小姐、賀子珍的蘇聯歲月、魯迅脫險記和晚清的曆史人物等;財政類的有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美國次貸危機和對中國的影響、俄羅斯的大國外交、中日關係、兩岸關係等;保健類的有營養與食療、基因與健康、你了解中醫嗎、老年人應該吃什麽等;還有百科知識類的,談黃帝內經、老年人婚姻法律、老年人怎樣讓養老錢保值等等,還有迎世博專題,有世博主題解讀、世博與上海的建設、世博與上海曆史文化的傳承等等。
大嫂還給我看了某教授明年準備在上海圖書館開講的課題,“是勞動創造了人還是人創造了勞動?”“我們是龍的傳人嗎?”“李闖王的‘不納糧’能夠實現嗎?”如此都是問號結尾的十多個課題,我說這好像是一張是非題問答卷,那麽我全選“否”,就都答對了。大嫂自然不同意,她說那不呀,教授講解時會引經論典、深入淺出、有時還風趣幽默,我們聽得很有味,比自己看書更容易記住。
如果離家近,如果時間富裕,去聽聽應該不錯,總比看那些無聊的電視劇強。但最主要不是時間和距離,而取決於你是不是對那些講座感興趣。中央台的“百家講壇”這類節目我都不看,我不是嫌他們講的內容不好,而是嫌他們講的速度都太慢,讓人聽得肚腸根都會發癢。這不知是否和講師的年齡有關,能上中央台百家講壇的,都是過了知天命的年齡了,也正因為年齡,我大哥大嫂他們倒沒有語速太慢的這個感覺。(當然如果講師在台上演講時語速過快且普通話發音不準,那麽哪怕他口吐蓮花妙語如珠,台下聽眾或許也會反映不過來。)
我現在對那些講座不感興趣,不等於我將來也不感興趣。那麽就隨興而為吧。
2008.11.28.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an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