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正文

一則國外的報道

(2008-10-15 08:03:49) 下一個

今年中秋,是被定為國定假日的第一年,連著雙休日,放假三天。八月十五夜,上海受台風影響,月亮不見蹤影。即便有月亮的往年,我們又會抬頭多看幾眼呢?因大氣的汙染,上海的天空中,月亮周圍早就看不到眾星的圍伴了,還有這燈光的反射把天空弄成半紅不黑的。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現在月不明天不青的,少了許多意境。還是看電視裏的中秋晚會吧,輕歌曼舞,一派繁榮升平之景象。

我表哥從加拿大的溫哥華又發來伊妹兒了,逢年過節的,他總忘不了發來問候。這次的妹兒後還附有一張當地的加中日報,說一篇關於中秋的文章寫得不錯。我立即打開讀了,說的是新老移民、留學生的思鄉之情和中國國內月餅的“變味”。

月餅的“變味”,自然不是指月餅製材的改變,比如從多油重糖改成少油低糖的這種變化,而是指國內做月餅、買月餅、送月餅中的腐敗現象。市場上有高價、天價月餅,一盒月餅再怎麽做、包裝再怎麽精美,終究隻是一盒月餅,幾千幾萬的價格是無法開出來的,但如果在禮盒中配上洋酒、金飾品、野生人參等,那就不同了,名稱仍是月餅,但月餅成了名義上的主角。其實今年這種精裝月餅禮盒已經寡見,放在櫥窗裏太過招搖。少了高檔禮盒並不等於少了腐敗,每逢年節,一切經營活動中、官場中的請吃、送禮已成了必不可少的、司空見慣的情景。

你看看那些蜂擁在月餅店前的“黃牛”們,一隻手壓低價收進票子,一隻手加上差價轉手賣出,這是因為很有些人一到中秋,收到的各種月餅票子一厚疊,哪裏吃得完?“黃牛”每天站“樁”,辛苦了點,但賺頭好啊,一年一度的撈“分”機會,豈肯放棄?現在的行當早超出了三百六十行這個概念數,票證買賣一向是有些人的職業,改革開放初期那些站在商店門口收購外匯券、香煙票的,兌換外幣的,被稱之為“打樁模子”。現在一些大型超市門口,仍有他們的影子,“卡有伐卡有伐”地招徠生意。所以中國的腐敗,又豈局限在中秋月圓嚐月餅之時。見多不怪,不像國外的華人報紙對高價月餅什麽的還報道還感歎,在國內生活的我們,對那些現象聽多了、看慣了,早就麻木了。話再說回來,如果我也有職有權的,人家拱手送上來的那些券啊票啊什麽的,我會不收受麽?

2008.09.15.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and Article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