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讀新加坡女作家尤今的小品文,裏麵提到她和外子怎麽怎麽。外子,是她的外甥嗎?或是她的侄子?我不理解,把疑問擱在了心中。最近看書,周作人的散文,又提到內子了,也不懂,過去的疑惑一並泛上心頭,決定要搞個明白。心想,漢語詞典裏大概不會有,但還是先查一下吧。翻到“外”字,一找,卻真有,上麵寫得清楚扼要:外子——<書>,對人稱自己的丈夫。心中存疑多年的一個小問題,原來舉手之勞間便能明白,那為什麽當初就不能翻查一下呢?
字典、詞典是工具書,閱讀時的好幫手,可大家碰到不認識的字或不知道讀音的字往往都一跳而過,有時則望字瞎讀,自說自話地讀成了白字,說出來時就落下笑柄。那時我單位裏有一高中畢業生,在文革後期我們頂替進店的初中生裏,自持文化程度高。這人嗓門又大,一日當眾把裸體說成棵體,引起哄堂大笑。記得有一次在旅遊途中,坐在我們身後的是一對老年夫妻,聽他們自我介紹,男的是學院的教授,女的是退休醫生,讓我們不免肅然起敬。後來在談話中,聽他們把交通樞紐說成交通區紐,學醫的,中樞神經的樞字都讀不準嗎?雖說不能以一字讀音而產生鄙視,說人家徒有虛名,但那份敬仰多少已減弱些。明知不能以偏概全地看事識人,卻還是仍不住會這樣。
那麽看看自己,讀錯的字又何止一個兩個。我是用拚音輸入法打字的,不會五筆,有些字,常常因為自己的錯誤讀音而無法輸入,隻得借助字典,用部首查字法把正確的讀音給找出來。讀錯一個字事小,最多被人嘲笑一下,不知道一個詞是什麽意思也沒什麽大不了,正因為如此,讀白字成了大家都可能犯的毛病,盡管查查字典並不費什麽大功夫。有時就想,讀白字是通病,自己也常出錯,何必五十笑半百,去嘲笑或看不起別人。
我經常用拚音輸入法打字,對糾正自己的錯誤讀音有很大幫助。但事物總有其利弊兩麵,習慣使用鍵盤的人,脫離了書寫,就造成對一些生冷僻字是隻知讀音和它們的大概模樣,卻無法正確書寫出來的局麵。那麽,今後寫白字是不是也會變成大家都會犯的通病了呢?
2008.07.20.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an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