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正文

遊浦江水文化博覽園

(2008-09-24 11:49:07) 下一個

我跟著我們旅遊班組織的一條短線去旅遊了。在閔行,正在建造一個浦江水文化博覽園,初具規模,尚未正式開放,故前一段時間不收門票。坊間又傳說這是已倒台的原上海市市委書記陳良宇的後花園,一傳十、十傳百,遊客蜂擁而至,旅行社也趁不收門票之際,打擦邊球,紛紛組團。

到那兒一看,門口的告示牌上寫得明白,2003年10月,閔行區馬橋鎮彭渡村的三千村民投巨資建設這個生態園,完全沒有政府的什麽事。原來的那片土地上魚塘、鴨棚、豬圈成片,糞便橫流、垃圾成堆,使水源遭到嚴重汙染,而這裏恰恰又是上海人民飲用水的取水口,所以很多時候,隻能是眼不見為淨的了。

我沒來之前聽人說,院子裏的建築都是日式的、韓式的,自己親眼目睹後才明白其實不然,這明擺著是我們自己的老祖宗的東西,是唐朝風格的建築嘛。也難怪有人誤解為日、韓式,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繁盛強大,日、韓的文字、建築、服飾等至今都留有漢唐的影響,而在我們自己境內,由於自然侵蝕、戰火摧毀、動亂禍及、保護不力種種原因吧,古建築中的唐宋建築反而已屬鳳毛麟角,現在多見的隻是明清建築了。我看唐朝建築,其特點之一在屋頂,大且多層,底大頂小,層層相套,黑灰屋瓦,穩重質樸。其特點之二,屋宇方正高大,多為一~二樓,牆體下礎為石,厚實堅固,上麵是連排的窗子,門窗均是精工的細格或雕花,大氣中不乏奢華。

這個園子的占地麵積很大,除了那些仿古建築外,值得遊玩的是一座又一座多得數不清的石橋。各種各樣的石橋,有拱式的、平鋪式的、長廊式的,造型各異,無不古樸可愛。拱橋的橋洞,從單孔到五孔的都見到了,孔洞呈圓形、方形、八角形……變化多多。有的石橋轉折相連,橋洞重疊相映,有的石橋橋上建亭,飛簷翹角,分外嫵媚,又有些石橋亭橋相連,上下起伏,如臥波長龍。有些石橋精雕細琢,橋欄上雕刻著花開富貴、鴛鴦戲水、魚躍龍門、鳳凰展翅等等中國傳統的圖案,有一座橋叫做醒獅橋,那橋墩上自然少不了憨態可掬的獅子了,還有一座十二生肖橋,走上橋的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屬相呢,又有一對青石橋,單孔拱形,遙望相對,也別有情趣,當然也有簡略粗放的,幾條石板往河麵上一搭,便可“普渡眾生”了。

曲折蜿蜒的河流上哪,到底有多少座橋?揚州瘦西湖有二十四橋,這個園子裏的橋豈止二十四座?翻個倍總有的吧。如果你再把倒印在水中的橋影也算進去的話,那真如人們所說的,你有幾歲,你就能數出和你歲數一樣多的橋來。

園子裏廣植樹木花卉,不隻是虎口粗細的幼樹,還移來了相當數量的成年大樹、古樹,不然怎麽和那些仿古的建築和仿古的石橋相配?河道一處還留著蘆葦,於是也就留著幾分野趣。作為布景,他們又搬來幾塊漏、透、皺、瘦的太湖石,還搞了些牛呀、龜呀的石雕。

來到園子的南端,居高臨下,寬闊的黃浦江一覽無遺,航道上有一些船隻往返,江水混濁,水麵上漂招一灘灘的水葫蘆,生態環境仍不容樂觀。因為園子裏的河流通著黃浦江,他們為自己建造的園子起了個“水文化博覽園”的名字,又是“文化”,又是“博覽”的,名頭起得好大,卻仍大不過“陳良宇的後花園”這個虛名頭。

在交通還算便利的情況下,(輕軌五號線閔行終點站下,出口有專車接送,單程2元/人)去那地方走走,拍拍照,取景還是不錯的。因為去的人多,盡管園子隻完工了近半,這幾天開始售門票了,票價20元/人。聽說全部完工後,門票要提到80元/人,這好像就太貴點了。現在的人都急功近利,最好沒幾年就能收回成本,鋒利的刀子舉得太高,是否會把遊客給嚇跑?

我們這次得一日遊,還去了閔行的古藤園和紅園,和市內的絕大多數公園一樣,都是免票的。紅園建於1960年,位於閔行區的中心,四時皆景,占地麵積不大,僅4.1萬平方米。古藤園更袖珍,建於1992年,是蘇州園林風格。那裏最早是上海成陸前的古海岸之沙崗,園內的那株古紫藤,相傳是明嘉靖年間的詩人董宜陽手植,那麽距今已有四、五百年了。園內以“宜陽古藤”為主景,又配植諸多種名品紫藤,還把區內宋代的石井欄、明代的石板橋、清代的牌坊等搬入了園中。

一日遊的最後一站是七寶老街,因為是周末,七寶老街上人擠著人,時不時地得側身相讓才能通行。羊肉鋪、糕點鋪前的人氣最旺,各色小吃攤的生意也不錯。除了吃的,穿的用的也應有盡有,小商品居多。現在的人都比較想得明白,舍得花錢,到七寶老街了,紛紛解囊采購,沒有誰是空手而歸的。

2007.12.18.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and Article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