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典,翻到“物流”一詞,這樣解釋——物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流通中所必要的包裝、裝卸、運送、保管以及信息流通等各種活動的總稱。“從生產者到消費者”,這個解釋我不太認同。想起過去我們西服的定牌監製(定牌是真,監製是假),很多定牌點都在溫州地區。那時溫州地區已走在全國前列,搞長途販運的、外出經商的、辦工場開店的,隻要能掙錢,溫州人什麽都幹。服裝加工初期,很不成規模,他們想方設法拿到了定牌生產任務,裁剪落刀後,衣片就開始流轉起來,先到張三那兒的粘襯機上壓襯,然後轉到李四的翻領機上裝領,或許還會再轉到王五的整燙機上定型,這生產過程中在一個個小老板之間的流通,也有裝卸、運送、信息(如加工期限和要求等)的流通,應該也劃入物流這一概念。當然,優勝劣汰,今日溫州地區的成衣加工,多見的是頗具規模的現代化工廠了。
生產領域中,越是高端的、大型的、精密的產品越是需要各行業的通力合作。看過一本書,介紹瑞典的SCANIA汽車製造公司,他們生產的重型卡車和大巴士,適應性能高、耐用性強、舒適性好,聞名於世。書中強調了這家企業的管理人員,認識到強化和完善供應鏈是何等的重要。一輛汽車,裏麵五花八門的部件,無論采購或定牌生產,它的範圍可能會廣達各大洲的許多國家,如何優質地、精確地、適時地、有條不紊地保證供應鏈的暢通和完善,就成為了一門學問。
從起初單純的搬運公司轉向專業的貨運公司,再進一步發展成為物流公司,就是人類在生產過程和商品流通過程中一個本質上的飛躍。物流公司方興未艾,遍地開花,女兒當初找工作時覺得搞物流還是有發展前途的,再說她的專業也涉及到了物流這門課題,便想往這方向靠,最後進了IT行業,卻是意料之外。
商品從生產者手裏完成後的流轉過程,有些現象也極有趣,耐人尋味。
早些年,我們大家都喜歡買出口轉內銷商品,出口轉內銷商品的優點是質量好、樣式新、價格廉,商品被運往國外又因為種種原因被退返回來,經過的是一次無效的流轉。
亞洲許多國家,勞動力低廉,在那兒生產,物品的成本就低,發達國家的貨架上就越來越多了“外國貨”。近日,鋼琴班某同學從美國探親回來,送給班上同學每人一支圓珠筆,拿起一看,印度貨。
女兒的某同事,在美國的網站上看到一款台球杆,很中意,在國內無法買到,於是念念不忘。女兒見他這麽喜歡,便托我們在美國的親戚代勞。親戚欣然應允,訂貨時被告知“貨暫缺,在等候集裝箱從中國發貨”。那根球杆,從中國某地出發,跨洋到達美國某地,再轉送到美國某城市我們親戚處,又被親戚從美國帶回到了上海,繞著地球轉了一大圈。
中國改革開放前,搞計劃經濟,物資流通呆滯,人們到外地探親訪友,無不把當地的土特產工業品帶過去,又把異地的土特產工業品帶回來,隨身總是大包小包的,把車上的行李架擠得滿滿當當。人們有機會出差、旅遊時,也少不了順便采購許多物品回家。現在物資流通順暢了,天南地北的物品,隻要銷得動的,都會流進來,何勞人們長途地勞累地親自攜東帶西的?
科技的進步、信息的暢通、運輸工具的發達、物流行業的興旺,必會讓世界大同,地球一家。
2007.10.29.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an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