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正文

搖籃曲

(2007-03-28 18:07:22) 下一個

 

    這個星期,我們彈舒伯特的《搖籃曲》,曲子不難,聽老師的吩咐,盡量談得舒緩一點,柔和一點。很湊巧的,這幾天我正在看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的一些生平事跡,也就看到了關於這首搖籃曲的故事。

    舒伯特(1797-1828),地道的維也納人,終生未婚。其原因,一是在舒伯特生活的那個時代,專門作曲的人是很難養家糊口的,他一生的作品成千上萬,光藝術歌曲就有600多首,但難逃窮困潦倒的命運,二是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蘑菇”,他個矮、肚大、膚黑、唇厚、腦門寬,形象不佳。話說某日,天色己晚,饑腸轆轆但又身無分文的他走進了一家飯店坐下,左顧右盼地希望能有個熟識的朋友出現,混上一頓晚餐填填肚子,無意中他的目光落在了桌旁報紙上的一首小詩上,作曲家的本能反應,他立即浮想聯翩,樂思綿綿地譜成了搖籃曲這首著名的歌曲。這以後,有多多少少的嬰兒是聽他們的母親哼唱著這曲調而安然入睡的啊,但當時,舒伯特把這首曲子交給飯店老板,隻換得了一盤烤土豆。這首曲子後來在巴黎的拍賣會上,以4萬法郎起價競拍。

    上個學期我們彈了莫紮特的《渴望春天》,在彈那曲子前,我正好看了曾獲8項奧斯卡獎的美國大片《莫紮特》,被譽為音樂神童的莫紮特(1756-1791),瘦小的個子,樂觀靈動,才思橫溢,他好勝卻能聽進規勸,自信卻不固執,不拘小節卻儀表大方,他不但作曲也會演奏,還創作出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歌劇,不善理財的他生活得捉襟見肘,卻絲毫不影響他對生活的信念和憧憬,那部片子拍得確實精彩,印象深刻。在學彈那首曲子時,也就很能感受到莫紮特在曲子中所表現的春天來了萬物欣欣向榮的那種歡愉的心情。

    還得提一下貝多芬(1770-1827),班上有個同學學彈《致愛麗絲》,已經彈得不錯了,我想我不要太著急,年紀大了學得慢,還是循序漸進,把基本功再練得好一點吧。很難想象這麽好聽的曲子的作者,竟是個隻1.58米高、矮小粗壯,言談舉止也有點粗俗的人,更難想象作者在26歲時耳朵就失聰,常年用著老式的助聽器繼續著他的作曲。貝多芬一生與病痛為伴,飽受折磨,又愛情受挫,且長期受侄子卡爾的煩擾。

    很感慨,你看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都長得其貌不揚,一生中都是飽經磨難,但又都是首屈一指的著名的作曲家,給世人留下數量巨大的美妙樂曲。                                    
2007.03.23.

http://yunhuawang.spaces.live.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