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麽一家,老夫妻兩個50年代末結婚的,婚後所有收支都記帳,這習慣保持至今,簡易的帳本厚厚一疊,報紙上曾有照片和文字兼並的報道。有人看了竟想出高價收購,這倒是讓記者和那對老夫妻都始料不及的。
家庭,社會組織的“分子”結構,他們那些普通家庭的收支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細節。他們一筆筆記錄的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生兒育女、人來客往等等的花費和工資獎金些許補貼那名目不多的有限的收入,聯係著那塵封的歲月,混沌的往事。
我也記帳,從我結婚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但不能和那對老夫妻相比,因為時間愈久,價值愈升。時間越往前,越能代表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狀況,那時提倡分配上的平均,不是“多勞多得”,更不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直到80年代初期,男女青年談朋友,對方的工資收入也無須多問,幾乎是千篇一律的。
每年年終我結帳做匯總時,總要翻翻前麵的帳頁,看著看著就生出許多感慨來。1988年,家裏第一次添了個日本東芝的21寸彩電,這還是用了我小舅舅回國探親的免稅額度,花了3525元。看那年我的全部收入,僅2299.76元,再往前的收入更是逐年遞減的,看看,就算一年不吃不喝,所有的錢還買不到一個小小的電視機呢。那時大多數家庭,添個彩電冰箱什麽的大件物品,都是靠平日裏省吃儉用,月月積攢點餘錢,積少成多那麽地累積下來,買了宗大件後便積蓄一空,然後再省再積再等,逐步逐步地打造自己的家,把音響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這些一樣樣地添置齊全。1995年我家終於裝了電話,已經屬於晚的了,可那時也還要收初裝費,“物以稀為貴”這句話用到哪裏都不會錯的,日子寬裕了,大家都急著要接電話線,電話局擴容放號都來不及,作為限製手段,每戶加收初裝費三千大洋。換成現在,客戶上門,高興還來不及,裝電話還有送來電顯示什麽的促銷優惠手段。
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後,買點喜歡的物件那真是太容易了,結婚成家時,條件再不好,家電什麽的總是備齊全了的,收入高點的,換房買車出國旅遊,都成了家常便飯了。回首往事,真像換了個朝代似的。
200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