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正文

務農

(2007-02-10 05:38:42) 下一個

    在我的個人經曆中,最黑暗的當屬去農村插隊落戶的那些日子。人生無著落,前途渺茫。如一場惡夢般,早已時過境遷,留下的隻有對農村生活的一些回憶。

    那個年代,城市居民的生活也都不富裕,更何況在農村做個農民。不但物質上匱缺貧乏,“臉朝黃土背朝天”,這種幾千年的耕作方式並沒有多少的改進。農民也是人,盡管從小就過著農家的生活,漸漸地熟稔了各種農活,但在農忙時節起早摸黑地搶種搶收,再好的農把式也照樣累得雙眼浮腫,筋骨酸痛。就說種稻米吧,耕田驅牛拉犁,插秧如雞啄米,割稻腰彎成弓,挑稻扁擔壓肩,真的是“豈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啊,家長在很小時就要求我們把碗中的飯粒吃得幹幹淨淨,否則“罪過啊罪過”。

    因為種田很苦,農民們都想著務工,政策開放後大家又想著做生意,開廠做老板,出國扒洋分。上海郊區的農村(包括江浙等發達地區),種田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村村辦起了各種各樣的工業副業,許多農民進廠拿工資,收入穩定,生活提高,衣著鮮亮,和城裏人一樣的細皮嫩肉起來。不在廠裏做的,到城裏鎮上擺個小攤,開個飯館什麽的小鋪子,做什麽都比種田強。年輕會讀書的,考入大學從此鯉魚跳出龍門,不會讀書的,學點理發、裁剪、烹飪等技術,哪裏不能混飯吃?他們名下的田地,自己是不會再去耕作吃這份苦了,統統包給貧困地區(四川、貴州、廣西等地)過來的外地農工,收些租費作為一份額外的收入,做起了地主來。

    中國的土地製度不允許私人間進行買賣,分田到戶的政策製約了在農村大麵積的推廣使用機械化耕作。務農,仍然是一件苦差事,風吹雨打日頭曬的勞作不算,還得看天吃飯,無法旱澇保收。仍有人來承租土地,吃這份苦,隻能說明中國窮的地方實在太多,貧困地區人多地少,有些地方不但缺耕地還缺水,人往高處走,同樣務農,一年辛苦下來,比呆在家鄉的收入肯定會多些,不是如此誰願離鄉背井的?     前些日子有人告訴我,現在種稻,早已有了改進。把穀種撒在一塊塊有細小方格會溶解的纖維板上,待稻種發芽後把那纖維板往大田裏鋪開即成,再也不用拔秧插秧累斷腰了。這麽聰明的事早點怎麽沒有想到呢,想想那時插秧吃得苦,至今不忘啊。                 

2006.10.15.
http://yunhuawang.spaces.live.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