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意。我在想,樣樣滿意、事事稱心的人是絕對沒有的,可以區分的隻是各人不滿意、不滿足的感受之廣度和深度的不同。哪怕當上了皇帝,也是無法萬事如意的啊。
幼時懵懂,雖生活相當艱苦,但有父母之愛,有手足之情,我又是個隻知快活玩樂的孩子。記憶中好像沒有什麽特別不滿意的事情,可見懵懂有懵懂的好處。
進中學後,思想上要求進步,最不滿意的是自己的家庭出身。父親13歲到上海學生意,靠刻苦勤奮才慢慢上升,從學徒到先生,然後有了店裏的部分股份,卻被“理所當然”地劃為資本家,他自己從此成為學習改造的對象不算,他的子女也跟著抬不起頭來。偏偏那時的我要求進步,想入團什麽的,我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那時甚至對父親有了怨恨之心,真是中毒太深。事過境遷,去他媽的家庭成分吧。現在想明白,成份不好就該保持低調,那樣也就可削弱自己對出身的不滿情緒。
讀到初二,史無前例的動亂開始,開頭二個月還跟著瞎起勁,待邪火燒到自己家中,方才醒悟。我們這批人,不管是造過反的還是沒有造過反的,幸運的留在城裏做工人,倒黴的趕往農村修地球。如此十年光景(1968-1978),我日日在不滿意著自己的尷尬處境,到農村,吃不起苦,看不見前途;回上海,沒口糧沒收入,也看不到前途,於是常常心情鬱悶,日久就帶出了氣血不調、神經衰弱的毛病。乾坤扭正,知青返城有了工作,我不禁有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感歎,可見時運會轉,逆勢時要學會忍受,學會期盼,切莫憂愁苦悶地打發日子,傷神傷身。
返滬工作後,時已大齡青年,晚婚晚育的結果,並不隻是個“晚”字可以概括。一路走過來又是20多年,當然又有許多的不如意,有些事已能平心靜氣的對待,有些事雖則氣惱傷心,但也能努力去自我開解。回想30年以前的往事,隻是想再次提醒自己,別太在意人生的不如意,活著,就要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 2006.07.05.
http://yunhuawang.spaces.l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