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3.-- 2005.10.16.
又在旅途。中國如此之廣,世界如此之大,在天地之間,我的身影渺小如芥粒,太微不足道。小小的芥粒不願老滯留在一方,喜歡隨風飄送,天南地北地去看看這天地的廣大,這世界的奇妙,於是一次又一次地、學者驢友的樣膽兒小小地從居所出發……。
想在有生之年,能多走一些地方,把國內主要的名勝之地逐漸地都遊玩一下,還想出國到歐洲去瞧瞧,看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繁盛,但願漸漸地都能心想事成。
每次出遊,都不敢太奢侈。這次山東省三地遊,仍打算乘火車硬座去硬臥返,坐在擁擠吵鬧空氣混濁的車廂裏打著瞌睡,一小時又一小時地熬著,一度曾有太苛刻自己的念頭閃過,但嚐到了苦才會更感覺到甜,為了節省旅費,就隻有先苦後甜。唉,萬能的金錢!
很順利地從兗州火車站下車後搭長途公交車抵曲阜,曲阜是孔子的故鄉,二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魯國人,與齊國為鄰,齊國魯國的封地都在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故山東又被稱為齊魯大地,直至今日。
孔子在曆代帝王的尊崇之下,孔廟、孔府、孔林一次次地被擴充,修建,孔子後代的政治地位也逐步提高,宋仁宗賜給了孔子46代孫“衍聖公”的封號,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孔子的嫡係孫成了世代傳襲的貴族。
三孔之中,孔廟的建築氣勢最為宏偉,南北走向的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金聲玉振坊、(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從擊鍾開始,以擊磐告終,象征孔子的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奎文閣、十三碑亭、大成門、杏壇(孔子講學處)、大成殿、寢殿(祭孔子夫人之祠)和聖跡殿。最高建築大成殿似北京故宮的太極殿,也是漢白玉欄杆層層圍起,居高臨下,左右兩廡琉璃瓦的屋頂,金碧輝煌。但天下皇帝為第一之尊,對孔子再怎麽推崇封贈,三孔的占地麵積、殿宇大小、府第規格、寶藏文物等等,都不可能超越京城的皇宮和皇苑,所以要看宮苑建築,還是首推北京的。女兒未去過北京,感覺上就覺得很不錯了,而我也不隻是來看建築的啊。在三孔,我們還看到了不少有趣的東西,長了不少見識呢。
孔子的儒家學說中,男尊女卑思想很突出,也具體反映在三孔之處。孔子的直係後代中,多是一夫多妻的,孔子後代的女性,嫁夫隨夫,死後是不能入葬孔林的,孔府內宅門外有一石砌的送水槽,叫石流,穿牆通入內院,因為女子得守禮,一般是大門不能出二門不能邁的。我們看到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縮影。
孔子及其後代的墓葬地被稱之為“林”,這個稱謂低於皇家的墓葬之地“陵”,而又高於其他人的墓葬地“墳”,以示對孔子的尊崇。孔林是一個人工的植物園,現有樹木十萬多株,且樹種很多。不是說孔子有三千門生七十二弟子嘛,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其中最多的是柏、檜、槐、柞、榆、楊、楓、柳這些樹種,有的枝葉繁盛,有的盤根錯節,有的老朽枯萎,正說明了年代的久遠。有些樹已橫倒枯死,但樹幹猶在,筋脈畢露、虯枝百結,時空和生命凝固起來,向我們作著無言的展示。在三孔,我們還看到了難得一見的七百年的何首烏,自然造化而成的五柏抱槐的奇觀。
三孔中的碑實在是太多了,還有額匾上的字,都是帝王或名書法家的真跡啊。十三碑亭的碑,由傳說中龍的兒子贔屭駝著,按著朝代,一塊比一塊大,可見哪朝哪代的黃帝都想著要做個以我獨尊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帝王。
孔廟孔府中的屋脊上,有龍、鳳、猴、馬、豬等動物,享受的是五脊五獸、五脊六獸的規格,據說最高規格在故宮,為五脊十一獸。
孔府內宅的後院,大青磚牆、石井籬笆、柴院小門、通幽曲徑,沒有了前院的顯貴和榮耀,倒有了一份樸實和安寧。拍出來的照片效果挺不錯的。
在曲阜,乘坐了幾次三輪車。那兒的三輪,乘客在前,車夫在後,設計得相當合理。其它地方的三輪,前麵有車夫擋著,乘客隻能往兩側觀景,而現在,視野開闊,無遮無擋,多好!在曲阜,女兒騎馬在1000米的跑道上奔馳了一圈,解了她的騎馬癮。縱馬飛奔,是女兒打小就有的喜好,一圈10元錢,比上海便宜好多。在曲阜,嚐了小米湯、山東脆餅、羊湯、餃子,味道嘛,嘿嘿,不敢恭維。
當晚在泰安住下後,女兒問我對三孔的總體感覺。去曲阜登泰山,是我的一個宿願,二十多年前上北京時就想好了要順道遊玩的,因為身體和車票的問題未能成行,心儀了這麽久,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雖然沒有心目中想象的那麽好,但也有不少收獲,曲阜還是值得一遊的。
從泰安市裏到泰山,公交車即快又方便。一進入景區,頓時就感到視野的開闊和空氣的新鮮。現在上泰山有四條道,後山東西二個山門比較偏僻,絕大多數遊客,徒步者都從紅門攀達中天門,乘車者則從天地廣場沿盤山路至中天門。抵達中天門後仍可根據體力,或徒步攀登或乘坐纜車到南天門。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膝關節老年性退化,不能多走路,選擇了乘車再換坐纜車,輕而易舉的直上南天門。
早晨的泰山上,果然冷,見有穿著羽絨衣和棉大衣的下山者,估計是看完日出後返回的。恐怕凍著,頭天晚我們在泰安市的四海商場各買了一件衣服添加在身,但仍冷得有點哆嗦,幸好天氣晴朗,陽光普照,上南天門後走了不多會,身體和手就都暖和起來。
進南天門,朝下看,陡直的十八盤山路綿長地望不到底,山道上布滿了登山者,甚為壯觀可歎。朝西瞧,是月觀峰山頭,有觀月亭孤零零地立在蒼穹下,隨著導遊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亭北側兩爿巨石對峙,中間豁開,形如洞開之大門,南天門由此而得名也。朝東望,又有二個突出的山頭,靠前點的山頭上建有瞻魯台,在那裏許是能飽覽魯國之大地吧,靠後點的山頭名日觀峰,無疑那兒是朝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了。
我們沿著天街望東北方向拾級而上,向泰山最高峰玉皇頂(海拔1524米)進發。過望吳勝跡,此處是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山上其它的均為道教的觀、祠;過碧霞祠,恰好聽到一路人向他同伴介紹說該祠主殿的屋瓦為銅鑄的瓦片,女兒忙停下拍照留念。果然不錯,隻見屋簷重重,主殿的銅瓦,側殿的琉璃瓦,偏殿的青磚瓦,色調不同,三色屋瓦,相印成趣。
行進中不斷看到石階上標有海拔高度,一路上碑刻不斷,看到了許多國家領導人的手跡,在五嶽獨尊的石刻前遊人蜂擁著爭先恐後的擠著拍照留念。然最讓我感歎震驚的乃是唐摩崖石刻群,唐朝的、元朝的、明清朝的一副副碑刻真跡,曆經風雨的滄桑,大字蒼勁有力,小字清晰可辨,有些碑石已是裂痕處處,更顯示其年代的久遠。自漢武帝劉徹開始,以後又先後有11位帝王上山封禪,泰山見證了曆史,泰山上留下了眾多的人文遺跡。
泰山極頂上建有青帝宮,神話傳說中青帝是主管東方的青龍,泰山為五嶽之首,位華夏之東,讓青帝神高居山巔俯視東方大地,是再恰當不過了。
原路返回南天門後,我們開始下山。攀登高峰原本是一件挺有興致的樂事,已經因身體的原因放棄了,如果連下山也靠纜車靠巴士,那真的太掃興。我們計劃下山走完全程,這樣才不會遺漏一路之美景。誰知上山容易下山難,山道上的每個台階都隻放得下大半個腳掌,低著頭注意著腳下的路當心地走,不多會兒膝蓋就疼痛起來,馬上服止痛片,竟毫無鎮痛效果。趄趔地以手扶欄杆或山壁助力,把最險的十八盤那段長路走完,又買了根拐杖,撐到中天門,此時已到了走二三步便要停一停的地步了,不得不放棄了繼續走下山的念頭,乖乖的乘巴士結束了泰山之遊。
上泰山的路,十八盤那一段是最險峻的。因為險峻,所以壯觀,所以難忘。十八盤,快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當終於下完了十八盤的山道,我們從下往上看,山道層層台階不可勝數,陡直地通達南天門,頂端的人已小如雀鳥。雖然這新劈的山道寬可四、五人並肩同行,石階雖窄卻平整光潔,比起古人的登山道已不知要方便多少,但山道連綿數裏,兩旁又有高聳峻峭的山體夾持,登山者下山者無不漲紅著臉,辛苦異常。
唐朝詩人杜甫有首膾炙人口的詩雲: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泰山嗬,你究竟有多麽宏偉壯麗? 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把泰山和黃山作一下比較,泰山渾厚雄壯,碑石多多;黃山峻峭秀麗,奇鬆遍布,兩座山的風格各有不同,但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名山啊。
傍晚到濟南,到底是省會城市,高樓林立、賓館眾多、車水馬龍、入晚燈光溢彩,有著大城市的喧鬧和繁華。住下後到泉城廣場漫步,廣場中央高聳著一標誌性的藍色雕塑,二根下粗上細的棱柱纏繞向上,中間夾著一顆如夜明珠般的鋼球,在燈光的照射下,老遠就能看見。雖不知象征著什麽,但看著覺得很美,過目不忘。
美美的睡了一覺,然後拖著二條灌了鉛似的雙腿,開始了最後一天的遊程。先去了泉城廣場西麵的趵突泉公園,然後往東穿過廣場,免費觀賞了黑虎泉一帶的十幾個湧泉,再乘車至大明湖公園,最後去黃河邊,跨越了黃河。結束遊程後進甜品店嚐了冷飲,吃了火鍋,好好地犒勞了自己一番,還買了一大袋時令土產—冬棗。
我到過許多地方,看到過許多名泉,但大多是隻見碑亭不見泉水的枯泉,還有的就算有泉水,也隻是見到從石縫裏滲出來的滴水或細流,這次真是讓我大開了眼界。趵突泉,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泉,三眼活泉一刻不停地突突地噴湧著,泛起永不敗謝的水花,據說冬天泉眼的上方還會形成蒙蒙的白霧呢。
濟南的泉可真多啊,除了趵突泉公園裏另外的十幾個泉外,我們來到黑虎泉一帶,也是一路流水一路泉啊。每個泉,都有好聽的名字,漱玉泉、珍珠泉、濯纓泉、蓮花泉、琵琶泉、白石泉、響泉、晴雨泉……,太多了,我很本無法一一記住。那泉,真的好有趣,有的像魚兒吐泡,時不時地撲地泛起一個;有的像串串小電珠,一股腦兒地往上冒;有的泉看不到氣泡,卻見池裏的泉水不斷地往外溢;有的泉吐出的氣泡,浮到水麵後會發出劈啪的破裂聲,夜深人靜時就能聽到那輕輕的如纖手撥弄琵琶的美妙之聲……。就因為這許多活泉都在不斷地泛湧,個個泉池的水都清澈見底,國內的環保意識很弱,以至在自然界裏的江河湖海中,似這般清純的水已是難得一見的了。
濟南街道上的行道樹,竟是柳樹。柳樹是一種常見的樹木,柳樹又是生命力很強的樹種,“無心插柳柳成蔭”嘛。但濟南的柳樹,一是多,二是繁遍城都是翠柳飄拂,茂,棵棵柳樹的枝葉團團如華蓋。柳樹是喜水的植物,定是濟南豐富的地下泉水才使它們長的如此旺盛茁壯的。從初春到初冬,泉城濟南,是滿目楊柳滿目翠啊,風兒吹過,隻見翠綠的柳枝隨風起舞,妸娜多姿,綠浪翻滾。
在大明湖泛舟,湖麵如此開闊,船兒在清清的微波中蕩漾,看樓台亭榭、拱橋小徑、垂柳荷葉處處點綴,心曠神怡。
在濟南城北的黃河浮橋上,看那裹著泥沙的黃河水沉重的向東流去,一條被稱為撫育中華兒女的母親河,源頭上流的生態早已失衡,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被衝刷而下,黃河變得年邁衰老,混濁不清,女兒是首次見到了黃河,驚歎河水的“黃”和“混”。我們從浮橋上徒步跨越了黃河。
在濟南沒有買到回程票,不知怎麽回事,甭說臥鋪,甚至連站票都不再發售,隻得改乘長途“豪華臥鋪”汽車返滬。生平倒是第一次乘這種加高加長的巨型汽車,車上從車頭直至車尾,並列三排搭建著上下二層窄狹的床鋪,幸好體力超支的我們照樣睡得死死的。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有句名言,叫做“五嶽歸來不看山”,他又有一句名言,叫做“黃山歸來不看嶽”,今年春秋二季,我和女兒連著上了黃山、泰山,看山又看嶽,何其痛快。
都因為腿的問題,泰山的中天門到紅門那一段,沒有經過,濟南的千佛山,無法去了,過去的遊記必會寫上我的遺憾之心。現在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不再有那種想法了,世上之事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不可能樣樣都完美無缺,要學會舍棄,要懂得感恩。
http://yunhuawang.spaces.l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