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收獲的好日子。我曆時三年,在今年十月把預期的120首歌曲全部背唱了下來。這也是我不服老的一個體現,反反複複,哪怕前背後忘記,日積月累的,終於圓滿完成了自己所定的目標,像農夫種禾那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豐收的喜悅。
我買回厚厚的二冊歌本,在近千首歌中海選出120首歌曲,真是古今中外都齊,兩岸三地都有,影視歌曲不少,還有民歌情歌校園歌,花色齊全著呐。
外國歌曲,英語歌曲選得是那一年參加老年大學懷舊金曲班所教唱的幾首,比如“Moon River”,比如“You Are My Sunshine ”等等,老師唱的那個味兒啊,真是沒話說。老師說那些歌,多是爵士樂,音調不高,特別適合老年人吟唱,我完全能領會老師教的那些歌唱技巧,但自己唱時卻很難學到位,可見懂和會之間還是有著很大距離的。
還有幾首日本歌曲,日文不懂,隻能唱中文歌詞的,但濃鬱的日本小調的韻味不變,且譯詞也相當優雅、恰當。比如“小村之戀”,是莊奴填的詞,“彎彎的小河,青青的山崗,依偎著小村莊;藍藍的天空,陣陣的花香,怎不叫人為你向往。”唱著歌,鄉村那美麗的風光便躍然眼前了。
說到古詞曲,我選了李煜的“獨上西樓”——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還有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都是千古絕唱的經典詞句啊。
至於影視歌曲,我選了很多,大概有30首左右吧。從中國的第一首電影歌曲“漁光曲”到目前正在熱播的韓國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的主題歌“希望”,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那些影視歌曲一唱起來,就會聯想起電影、電視劇中的感人片斷,像《渴望》中的“好人一生平安”,像《歡顏》中的“橄欖樹”,像《黃飛虹》中的“男兒當自強”,還有像《昨夜星辰》、《上海灘》、等等的主題歌,當時那些電視劇播放時可真是萬人空巷的呢。
廣泛傳唱的中國的民歌民謠和情歌也多得不可勝數,我也選出了幾首。比如湖南民歌“采檳榔”、河北民歌“回娘家”,這類歌有民俗裏的那股特有的韻味,要唱出每一首歌中那不同的調調兒也不容易。情歌中“綠島小夜曲”和“月亮代表我的心”應該說是很有代表性的了,這兩首歌都是我非常喜歡的。
通俗易唱的流行歌曲我自然不會拉下,“鄉間的小路”、“壟上行”、“小城的故事”、“讀你”、“萍聚”、“踏浪”、“遲到”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這類歌曲青春純真、樸實無華,寓意卻又深刻,我很喜歡那種風格。
十年動亂後,首先傳入的“靡靡之音”當屬鄧麗君清新委婉的歌喉,她唱的歌迅速傳遍國內的三山五嶽、大江南北,迷倒了多多少少的小青年,中青年、老青年,畢竟被禁錮了十幾、 二十幾年的日子啊,一旦開禁,那個喜愛自不待言說。那時剛有單喇叭的收錄機,很緊俏,連買盒式磁帶都得開後門或憑僑匯券才能買到。當年我拿著僑匯券到華僑商店買了幾盒磁帶的情景還曆曆在目啊。
再以後,港台歌曲大批湧入,粵語歌曲也紅及一時,滿街都能聽到香港四大天王的歌聲。卡拉OK也盛行起來,成了開禁後繼交誼舞之後的又一大眾性文化娛樂,幾乎所有飯店的包房裏都安裝了卡拉OK設備。小小的彈丸之地香港,男男女女出了這麽多的紅歌星,還不是要靠對人才的挖掘、打造,對人才的包裝、造勢而捧起來的麽。可惜那時國內還沒有讓歌星層出不窮的湧現出來的氣候和土壤。
我選了很多港台歌星的成名歌曲,如鄧麗君的“千言萬語”、梅豔芳的“親密愛人”、劉德華的“來生緣”、周華健的“忘憂草”、任賢齊的“心太軟”、林子祥、葉倩文夫婦的“選擇”,還有很多很多,都是極好聽的,我唱著那一首首歌,時時會感懷時光的飛逝和生命的無常,昨日何等年輕的,今日臉麵上已有掩飾不去的皺紋,當年在舞台上放喉歌唱、且歌且舞的如鄧麗君、梅豔芳、張國榮,今又安在?就如“水中花”中的歌詞,“淒風冷雨中,多少繁華如夢,曾經萬紫千紅,不留影蹤”。
我喜歡的歌又何止所選的這些,好歌實在太多,隻能百裏挑一地海選一下,120是個吉數,記憶力有限,再多選恐反生混亂。今後遇上實在喜歡的,那麽就在120首歌中PK幾首出局便是。
唱歌有益於大腦的邏輯思維,唱歌時聲帶、肺部、胸肌等都能得到良好的鍛煉,經常唱歌能心情舒暢,是有益於健康長壽的。想唱就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