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正文

談談同濟大學的二、三事

(2007-01-23 14:23:50) 下一個

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說的是孟母為兒子的教育環境不理想,一而再、再而三的搬遷。今有同濟學生三遷的新版,卻和孟母的故事截然相反。 

學生們在市西桃浦一年轉到市北本部又一年,大三大四將遷到嘉定新校就讀,南征北戰的每年卷被頭鋪蓋,還有瓶罐碗盆,還有一摞摞的書籍,那個煩啊。嘉定新校不僅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利,而且周邊荒野,環境極不樂觀。對學生在校外的其他學習啊,將來的實習啊,擇業啊,都造成了很多困難。學生中有句順口溜這樣說:大學二年,什麽都還沒學會,倒先學會了裝箱打包了。

現在的教育機構,不以學生的學習為主,不以教育質量為先,不以科研成果為重,而是向產業單位靠攏,以經濟創收為首。依托學校名牌,盲目擴招、大肆兼並低一等的學校、辦各類輔導班、辦各類經濟實體,所有這些,都是經濟掛帥的結果。

比如盲目擴招吧,原有的校舍根本無法容納每年擴招的學生,新校舍越造越遠,上海的那些大專院校新址都選在了閔行、嘉定、鬆江、金山、南匯等邊遠郊區,加上兼並學校的老校舍,一個學校分成了東南西北的好幾處。擴招後師生比例又嚴重的不合理,女兒經常會抱怨上大課時如果去得晚了,坐在後麵就聽不清、看不清。一個導師帶六、七個研究生也成了常見的現象。似此如何保證教育質量,如何與國際接軌?

 

同濟本部校內生活服務區新開了一家舊書店,狹長的一開間門麵內,兩旁是簡易的從地到頂的書架,陳列的全部是大學的教科書和少量的工具書。老板三十來歲模樣,開口普通話,和氣可親。

我是隨女兒到那裏去的,看著女兒把十來本已讀過的書送到他手中,看著他把這些書很快的分作二堆。一堆書按原價的二、三折收進,他再加幾成賣出去。都是學習用書,很多課學過、考完、pass了,誰也不會再去翻閱,手中的書就完成了曆史使命。送到舊書店,讓別人再利用,價格僅是新書的一半左右,何樂而不為。

另一堆書老板不收,也就是說那些書已沒有了再利用的價值。比如英語的四、六級考級叢書,記得那時在文廟書市買進的時候,一套要一百多元錢,就因為明年起四、六級考試要改版了,老版本馬上一錢不值,哪怕那書如新的一樣還散發著油墨的香味。

真是三百六十行,做一行有一行的道道兒。改版了,自有人咧著嘴笑著從中獲利。書重新編過,重新印刷,那些編者、出版商是有事可做、有飯可吃了,苦的是買書的學生,付費的家長。

和老板閑聊幾句,老板歎謂:做我們這行得的是微利,一旦碰到改版或學校改換教材這類事,所進之書立馬成為廢紙,所以也是有風險的啊。

 

買賣舊課本,買賣雙方皆大歡喜,對私,節約了錢財化費;對公,節省了自然資源。但是,可以節約的地方太少了,浪費的地方太多了。

新生進校,清一色的鋪蓋用品是校方規定統一置辦的。校方從卡中把錢一扣,容不得學生表態。付費400元的那些東西是否物有所值,尚且令人懷疑,很多東西,每家都會有多餘,像被子、被套、毯子等等,統一置辦造成浪費,加重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

又如有些專業,英語隻要求讀到大二程度,卻發給學生大學英語四年全套。還有每年的軍訓,簇新的迷彩服發下來,外衣內衣褲子鞋帽整套的裝備,十天後軍訓一結束,帽子滿天飛,鞋子當場進了垃圾箱,看著那些衣服,一時舍不得丟進垃圾箱去,那真是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拿回家洗幹淨後放櫃裏已一年有餘,想想還是得把它們給扔囉。

 

一個人活在世上,無時不刻地受到環境的左右,有時真的是由不得自己,所行所為會很無奈。現在是改革開放時期,輿論強調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校院內發生的二、三事,在細微處多少也折射出一些中國的特色來。

2005.08.12.
http://yunhuawang.spaces.live.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