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華散盡

所有的友情和愛情都從陌生開始,所有的歡笑和痛苦都以沉默結束
正文

Kishore Mahbubani 談世界與中國

(2007-01-01 14:56:20) 下一個

先摘錄一段海峽書城對其人其書的簡介。http://www.haixiabook.com/book.asp?id=11154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為新加坡的國際知名學者、外交家。馬凱碩主修哲學和曆史,著述廣見於國外主要雜誌和報紙,如《外交事務》、《國家利益》、《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他同時也在許多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包括達沃斯年會、國際金融協會會議和戰略研討國際組織等,這些學術上的研究和追求並非馬頓碩的公務,而是源自他的個人興趣。現任新加坡駐紐約聯合國大使,同時兼任新加坡駐加拿大高級專員。 

這位大叔能說會道,很具演講才能,一番話下來說的我的各位非亞洲籍(non-Asian, not African and Asian)同事臉色發青,憂心忡忡。我能記住的他在和我們的會談中的要點如下:

1.  全球化進程在科技發展推動下不斷加速,而各國領導人仍然各自為政,在決策是隻從單個國家的利益出發。同時,國際組織的領導力影響力均日漸下降。越來越多的國際性事務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和實際上全球性領導的缺乏,導致在不遠的將來全球性危機爆發的紀率越來越高。危機可能以任何形式出現,肯定會出現。

2.  新舊國際勢力之間的矛盾之難以調節有其政治結構的原因。比如,歐美小部分農民的利益淩駕於亞非美洲幾十億貧窮人口的利益之上,其根源部分在於民主選舉製度。同理於諸多尤其是歐洲國家麵臨的現有福利、社保製度帶來的商業管理和社會問題。

3.  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一直譴責中國的環保狀況和憂心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對能源的爭奪。但中國在環境的代價下發展經濟實有其不得以而為之的原因,也即,解決廣大人口的溫飽問題。而美國,作為第一強國和第一能源消耗國,不願意作出哪怕是一點點的犧牲。例如,把油價提高以市場手段降低能源消耗量。美國不願意自己做出任何行動幫助解決環境和能源問題,卻對中國橫加幹涉,指手畫腳。

4.  新舊勢力中、美之間的關係直接決定世界格局。美國的對華政策眼光短淺,反之中國的外交政策有全局觀和遠見。加上亞洲文化自信心的日益加強,由亞洲引領世界的大勢已經隱然形成。

5.  美國吹捧自己的言論自由並不其實。今年初開始由John J. Mearsheimer Stephen M. Walt在肯尼迪政治學院網站上發表的關於美國對以色列外交政策的學術文章所引發的一係列事件,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美國,同樣有諸多言論禁區。哪怕是在學術界,在美國象征之一的哈佛,言論同樣是受控製的。 

以下是馬凱碩的一本書的簡介,和一份關於2005年東亞峰會的評論,作為背景資料。

 他在《亞洲人會思考嗎?》中提出,21世紀,亞洲人將會領導人類的整個文明史。該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均以英、德、法等多種文字在國際刊物上發表,有很大影響。作者認為,在已往近五百年中,亞洲的文明與發展落後於西方。但本世紀,亞洲將會騰飛,將會達到甚至或超過西方的發展水準。本書批判了西方人的對西方文明和價值觀念的錯誤觀點,即西方文明500餘年的支配地位體現了這個文明是惟一具有普遍性的文明。與這樣的流行看法相對的是《亞洲人會思考嗎?》認為:西方文明不是世界上惟一的擁有普遍性的文明,其他文明同樣能夠對人類發展做出貢獻。人類社會的未來決定於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融合。本書觀點更多地站在亞洲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正如《文明衝突論》的作者、哈佛大學教授薩纓爾·P.亨廷頓所說的:“這本書將會使亞洲人及其他任何人更好地思考。”

 東亞峰會與中國崛起 http://www.e-economic.com/info/4631-1.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