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贏”的“鼻祖”,“書法”的“聖人”
“躺贏”是一當今網絡流行詞,全稱為“躺著就贏了”,意指即便不作為也能贏。該詞最早源自網絡遊戲,形容在團隊中有一人能力超強,帶動全場節奏,其他隊員即便不作為也能跟著獲勝,這種情況被稱為“躺贏”。躺贏的說法出現後,很快成為日常生活中多個領域頻繁使用的詞語,並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思考與討論。人們開始分析躺贏心態背後的深層問題,以及這種心態對社會現實的影響。古代有王羲之“躺贏”的故事,在選女婿的“婚活”中在別人的東床上坦腹而臥,最終被選為“快婿”的故事。
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中國的書法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今往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中國古代八大著名書法家,他們是:王羲之、顏真卿、懷素、黃庭堅、米芾、趙孟、王鐸、吳昌碩。隻有王羲之被封為“書聖”。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曆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廣采眾長,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字逸少,被譽為“書聖”,是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他出生於琅琊臨沂,後遷至會稽山陰。王羲之的書法技藝涵蓋了隸、草、楷、行各體,他成功地將各種風格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筆法,擺脫了漢魏的筆風。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描述了文人雅集的情景。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被後人譽為“龍跳天門 ,虎臥凰閣”。他的影響深遠,曆代書法家如歐陽詢、顏真卿等都深受其啟發。
有一個“東床快婿”的典故,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原文:“郗太傅(郗鑒)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惟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其中的“一郎”指的是誰呢?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書聖”,“躺贏”的“鼻祖”王羲之。王羲之在生活上不拘小節,對自己的婚姻大事也漠然懵懂。對於他的恣意午睡,在郗鑒看來,此人胸懷坦蕩,毫不做作,將來必是人上之人。後來,王羲之娶了郗鑒的女兒後夫妻恩愛,一輩子沒有再娶其他妻妾。兩人共生了七個兒子、一個女兒,恩愛一生。此後,大家就將女婿稱為了“東床快婿”。
中國書法的“聖人”是王羲之,中國書法的“鼻祖”是李斯。
是“書法”的“鼻祖”,被“腰斬”的“罪人”。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秦朝時期大臣、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
李斯早年跟隨荀卿學習帝王之術,後入仕秦國,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一統天下,並遣謀士持金玉遊說諸侯,離間六國君臣。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嬴政下令驅逐六國客,李斯時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上書《諫逐客書》,秦王嬴政隨即取消逐客令,李斯官複原職,後升為廷尉。秦統一六國後,李斯參與主持議定皇帝名號以及有關的禮儀製度。堅持以郡縣製取代分封製,並製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和度量衡製度,建議禁私學,焚詩書,製定相應法令。秦始皇駕崩,李斯參與趙高、胡亥的陰謀,矯詔冊立胡亥為帝。後趙高為獨攬大權,誣陷李斯父子夥同陳勝、吳廣勾結,最終李斯被迫認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斬於鹹陽市集,並被夷滅三族。
李斯著述甚多,所作《諫逐客書》是古代散文名篇,李斯的傳世書跡有《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琅邪台刻石》《會稽刻石》等,又著有《蒼頡篇》七章,如今已佚,後人有輯本。統一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這個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統一後的中國急需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製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
而關於小篆的由來,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稱也是為了尊崇大篆而卑稱其“小”的。
緊接著,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小官吏創造的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曲屈回環的形體結構,形成新的書體——隸書。
從此,隸書便作為官方正式書體,始於秦,盛於漢,直到魏晉楷書流行才漸被取而代之。但作為書法藝術,篆書、隸書因其獨具一格,深受後人喜愛。中國書法四大書體真、草、隸、篆,隸、篆占其半壁江山,這全是李斯的功勞。
李斯的文學和文字的造詣令後人追捧。他的文章論證嚴密、氣勢貫通,洋洋灑灑,如江河奔流,魯迅曾經大力稱讚李斯,被稱為書法筆祖。
李斯的小篆,是在書法上進行創造的優秀典範。
《蘭亭集序》,東晉·王羲之
又名《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帖》,作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記錄了王羲之、謝安等名流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傳統民俗,晚春之際,結伴到水邊嬉遊,消災祈福),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統一寫序,以為紀念。因文章展現出的積極入世的人生觀,以及遒媚飄逸的字體,後世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其真跡據說已入唐太宗昭陵陪葬,現存最佳版本為唐朝馮承素所臨摹的“神龍本”。
《快雪時晴帖》,東晉·王羲之
共28字,講述作者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友的問候。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單從文體看,這是典型的魏晉風格,片言隻字卻清朗明晰,再看字體,於行書中帶有楷書筆意,收放自如。難怪乾隆帝會中了魔一般,將真跡紙麵蓋滿戳,落滿題跋,大玩彈幕,倘若王羲之泉下有知,必定站出來一頓嗬斥。
原文: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喪亂帖》,東晉·王羲之
為王羲之行草手帖代表作,字勢如斜而反正,筆意形斷意連,共62字,文如其名,抒發了因時局動亂而導致家族罹難之痛。原帖早在中唐時期流入日本,現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沙龍聚會、即時天氣播報、心情日記……諸如此類的題材,一舉奠定了王羲之“魏晉第一手賬達人”的地位。仔細想來,王羲之固然是世族大家出身,一生卻沒有多少政績,大好的年華,除了養鵝,就是寫字。寫字,自然是要與親友分享的,一傳十,十傳百,最終成為後代競相追捧的書法聖經。不但他自己,整個王家,都有寫好字的基因在裏邊。
《萬歲通天帖》,東晉·王導、王羲之、王薈、王獻之、王徽之、王珣等人
這是一組手帖,為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鳳閣侍郎王方慶獻出的家族一門二十八人的十卷墨跡珍本十卷獻出。現存於世的是摹本,且經曆過火災,僅剩王羲之等七人的作品,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姨母帖》,東晉·王羲之
《萬歲通天帖》第一帖,共42字,表達了作者在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後,心情悲痛,連生活都不能料理了的狀態。其中,反複出現的“頓首”二字,以及“哀痛摧剝”等字眼,是少見的情感宣泄筆法,由此可窺見魏晉戰亂之殘酷。
原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初月帖》,東晉·王羲之
《萬歲通天帖》第二帖,一篇噓寒問暖的問候帖,共61字。看起來,對方很關心王羲之的身體和安全,一再叮囑,王老師也很善解人意地表示對方“過囑“”,另附問一句:“卿佳不?” 你好嗎?這樣一句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詢,卻直擊人的內心。《新月帖》,東晉·王徽之
《萬歲通天帖》第五帖,共60字,為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所作,大致內容為:對友人病亡的女兒表示哀悼,對友人身體不適而擔憂,在多雨濕熱的天氣狀況下,詢問對方飲食情況如何,並告自己因疲勞而身體欠佳。
巫峽斷雲難作雨,衡陽孤雁自驚寒
李斯親創小篆字體,編纂《倉頡篇》作為標準教材,普及規範化的書寫方式。他還采納了程邈所創的隸書,這種新字體簡化了篆書的複雜結構,為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繼承。他還明令禁止將珠玉、龜、貝、銀、錫等珍貴物品用作貨幣流通,從而維護了貨幣製度的穩定性和權威性。
李斯的政治智慧和文化洞察力對秦朝的統一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貢獻橫跨政治、文化和經濟多個領域,為中華民族的輝煌曆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權力的不斷增長,讓李斯逐漸價值觀逐漸扭曲,他從一個忠誠的臣子淪落為一個卑鄙的政治投機者。
他出於私心陷害了自己的同門師兄韓非子,使得這位才華橫溢的思想家含冤入獄,最終悲慘地死去。
李斯還提出了焚書坑儒的無稽之談,試圖消除一切異己思想,以維護秦朝的絕對權威。他還發明了"督責之術",以加重刑罰來震懾百姓,使得秦朝的統治更加殘酷和暴虐。
這種自私自利、缺乏忠誠度和家國情懷的行徑,最終導致了李斯的覆滅。在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秦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李斯在這場動亂中被趙高陷害,最終被處以腰斬之刑,這就是沙丘之變。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季,當時秦始皇出巡東方,李斯作為左丞相陪同出行,而右丞相馮去疾則留守鹹陽。就在這次出巡途中,秦始皇突然病重,最終在沙丘平台逝世。
此時中車府令趙高與李斯密謀,決定篡改秦始皇的遺詔,擁立胡亥為太子,同時偽造詔書命長子扶蘇及大將蒙恬自殺。這一陰謀的實施,使得胡亥得以繼位,成為了秦二世。
沙丘之變不僅改變了秦朝的曆史走向,也對李斯的個人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盡管他在政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最終卻未能逃脫悲劇的結局。
在秦二世統治期間,李斯因卷入宮廷鬥爭而被趙高陷害,最終被處以極刑。
這位曾經光芒萬丈的丞相,就此葬送了輝煌的一生。他的功績隨之化為烏有,口碑也因種種齷齪行徑而掃地。李斯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訓。
擁有雄心壯誌固然可貴,但若背離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就會墮入歧途。一個有才無德之人,終將貽害無窮。
李斯雖然協助秦始皇完成了令古今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偉業,但由於辜負了秦王政的知遇之恩,最終卻親手葬送了大秦帝國的基業,罪不可恕。
人生如棋,己定輸贏。
李斯的悲慘結局警示人們,功名利祿並非人生的全部,操守品德同樣不可或缺。隻有懷揣正直之心、行蹤坦蕩無疵,才能不負盛名,贏得窮途末路的幸福人生。
書法的鼻祖,李斯;被魯迅稱為中國書法的鼻祖,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書法家,他筆下的書法作品雖然留存不多,但每一件都是珍貴的藝術品。他所書寫的泰山石刻《秦泰山刻石》是小篆的代表作之一,字形呈長方形,線條挺拔,布局均勻,給人以雄渾、莊重的感覺。此外,他所書的《嶧山碑》也是小篆的經典之作,其用筆流暢自然,結體嚴謹,被後人讚譽為“玉箸篆”。
唐朝的李陽冰,他在繼承李斯小篆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風格,形成了“李氏篆書”的獨特風他格的。作品《三墳記》被後人評價為“刻玉作字,其詞骨氣”。李斯的這種嚴謹和大氣風格對中國書法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斯人生的敗筆:最大的敗筆有兩件:一是害死同門韓非;二是參與“沙丘之變”。
書法的“行書鼻祖”是劉德升。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今禹州市)人,東漢桓帝、靈帝時著名書法家。行書書法創始人,因創造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字體,又被後世稱為“行書鼻祖”。德升的行書書法雖草創,但字跡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筆劃從略,離方遁圓,濃纖間書,如行雲流水,非常快捷,被後人列為“妙品”,獨步當時。胡昭、鍾繇的書法,都師法於劉德升。世上人說:“鍾繇善行狎書,就是這個緣故。而胡書字體肥,鍾書字體瘦,他們都從劉德升的書法裏汲取了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