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3)
2023 (410)
“襲”名與“諱”名,不同文化傳承
日本的承襲諱(襲名製),中國的避忌諱(敬避俗)
“諱”在日本稱為“忌名(imina)”,人死後的實名應忌說,死後有謐(okurina)。貴人的諱不能總掛在口頭上。中國古人習慣是諱兩個漢字,避諱在曆朝曆代都有發生。而日本對於“諱”的理解和中國不完全一樣。日本的貴族,家族,氏族都有一個固定的漢字。
平家有“O盛”,源氏有“O義”,輩行順序可以是“太郎,二郎,三郎……”。武家社會則由主君(上司)賜予巨下一個“諱”字。
從這一點看中國的“諱”是要忌,要避的。而日本的“諱”字是一代代相傳承襲下去的。日本的“諱”(Imina)是人生前的真名,人死後給其人尊贈的稱號。
中國人起名十忌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忌諱祖先和先賢的名字。
家族中已有人用的名字不能用,漢族周易起名,一般避祖先的名號。其一是漢族傳統極講輩分。以祖先名字為名,不但打擾了輩分的排序;而且會被視為祖先的不敬。其二是由於漢族的特殊性決定的。漢姓,首先是承繼父姓,然後起一個本人的名字,而某些少數民族或外國人,有本名、父名或本名加母姓、父姓。如法國人的姓名通常為三段,即本名,加母姓,加父姓。如果漢姓名的在承繼了父姓以後,再加上祖先的名字,那麽兩者就沒有絲毫區別了,這樣你根本無從分辨李四這個人到底是爺爺還是兒子了。
在封建製度下,人們不僅要“尊祖敬宗”,而且要奉為至尊,即使直呼君主的名字也是大逆不道,清代的雍正、乾隆時,僅憑這一條就可以處人死罪並殃及九族。於是這種忌諱便被稱為“國諱”。但就現代人而言,僅就名論,一般不以偉人、名人的名字為名。
但有人因崇敬某一偉人或名人,特意取其名為名。毛澤東之嫡孫子毛新宇和劉濱的兒子毛東東,在200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110周年這一天出世取名毛東東。
日本的“諱”是,世襲名的,除了日本,其他文化中也有類似的應用。
例如,清代恩施的“清初襲明製”是指承襲明代的衛所製度。
日本的襲名十分普遍:起名時比較延用祖先的字為自己的名字:如:徳川家的開山之祖徳川家康的“家”子孫代代相伝授継承下去。
家光→家綱→家宣→家継→家重→家治→家斎→家慶→家定→家茂。
日本的天皇保持“萬世一係”的伝統,沒有姓但有其名字。
光仁天皇(49代)以降傍係即位的天皇諱是“光OO”的諡號。北朝天皇未正式認定為天皇,北朝5人中3人是“光O”、1人是“OO光”天皇。
平安時代諡號與追號雙贈天皇數人光孝天皇追號是小鬆天皇。
日本第56代天皇清和天皇(諱“惟仁”:Korehito,850年5月10日—881年1月7日, 858年12月15日—876年12月18日在位)。以降諱沒有定至到後冷泉天皇(70代、諱親仁:Chikahito)以後“○仁”的“諱”成了主流。後冷泉天皇(後冷泉天皇:Go-reizei Tennō;1025年8月28日 - 1068年5月22日, 1045年 - 1068年在位。
後深草天皇(89代)後深草天皇←54代仁明天皇追號“深草”
後小鬆天皇(100代)←58代光孝天皇の追號が“小鬆”
後柏原天皇(104代)←50代桓武天皇の追號が“柏原”
後奈良天皇(105代)←51代平城天皇の追號が“奈良”
後水尾天皇(108代)←56代清和天皇の追號が“水尾”
後西天皇 (111代)←53代淳和天皇の追號が“西院(Saiin)”
明治以降は“一世一代”元號追號 “後○○”天皇就不存在了。
121代孝明天皇:煕宮 統仁(Hiroromiya Osahito)
122代明治天皇:祐宮 睦仁(Sachinomiya Mutsuhito)
123代大正天皇:明宮 嘉仁(Harunomiya Yoshihito)
124代昭和天皇:迪宮 裕仁(Michinomiya Hirohito)
125代平成天皇:継宮 明仁(Tsugunomiya Akihito)
126代令和天皇(今上天皇):浩宮 徳仁(Hironomiya Naruhito)
襲名製是指襲用先人的名諱,作為自己的新本名或今後對外使用的名號。這種製度常見於日本的文化中,特別是在相撲、落語、狂言與歌舞伎等傳統藝術領域,以及一些家族世襲製的企業中。
襲名是日本的社會文化之一,指襲用先人的名諱,作為自己的新本名或今後對外使用的名號。
襲名具有繼承光榮傳統的意涵,現今最常見的是相撲、落語、狂言與歌舞伎等傳統藝術領域的襲名文化。除此之外,有些家族世襲製的企業也有襲名的傳統。
為了區別每一代的襲名者,在敘述表現上會在襲用的名號前加上“某代目”,意謂此一名號的第某代襲名者。
中國人起名忌諱祖先和先賢的名字也絕非沒有沒有例外。中國有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 “登峰造極”的高度。王羲之後人不避家諱。王羲之無論在生前還是死後,都受到人們的尊崇,有“書聖”之譽。王羲之是東晉時期大臣、文學家、書法家。淮南太守王曠之子。 在封建社會,晚輩要避長輩的名諱,這是儒教中盡孝道的基本要求。王羲之為了避祖父王正的名諱“正”,他把正月寫成“初月”。王羲之《初月帖》中避祖父王正的諱,把正月寫作“初月”, 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信奉道教的原因,王羲之的後代在取名上,按照天師道的規矩起名,完全不顧及儒家避諱的禮法,後代許多人的姓名中出現“之”字就不足為奇了。日本人信奉神道不顧及儒家避諱的禮法,後代的姓名継承先祖“名前”的字就容易理解了。
縱向型社會:日本人由祖先的名字継承“萬世一係”……。
橫向型社會:中國人一代一代変化,一朝天子一朝臣......。